当《落花生》编排在四年级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老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一直被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可能是这篇课文在文体和表达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大多教材都把它编排在第三学段,以引导学生体会其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和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迁移于自己的习作中。而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却将它编排在第二学段的四年级。那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不是与第三学段有所不同了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当《落花生》编排在四年级时该教什么、怎么教,藉以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该怎么教呈点拙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此阶段的词句训练主要侧重于“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目标,同时关注段的理解、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这与第三学段以“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的训练重点有着明显区别。
  依据学段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在四年级教学《落花生》一文,可以选择如下学习内容并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一、关注段的理解、积累,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段的理解要考虑文本特性、学生的基础和需要等因素,循序渐进,先扶后放,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积累一些典型的构段方式。结合《落花生》一文的结构特点,可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和活动: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引导体会“居然”一词的意思、用法和在文中表达的具体情感,然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种、收花生”。再让学生自读后面部分,对照板书练习概括:()花生。这样,课文的思路便一目了然了,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
  对于一些典型的构段方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积累,比如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构段的,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段的等。
  二、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很明显,“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而父亲议花生的一段话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许多教师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句话上,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谈理解,谈看法,并要求学生从身边寻找与花生品格相对应的人物,而父亲议花生的这段话仅仅是为生发观点、讨论“做人”服务。对于第三学段引导学生领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来说,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或许有其一定的教学价值,但在第二学段,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父亲议花生的这段话上,围绕这段话,认真设计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段目标,切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逐步提升。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
  1、自读这段话,看看父亲说了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意思。
  2、理解第一句话:“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很多”指的是哪些?这句话中的“固然”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细读二、三、四句:“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颗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分别画出表现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不同特点的词语,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父亲说的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4、用朗读表达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读书收获:(1)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不同特点;(2)读出花生的可贵之处;(3)用自己的话说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4)父亲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认识到花生品格的可贵?(5)再读内化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悟。
  从上述学习内容和活动可以看出,教师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既读懂了父亲的话,又习得了理解词句的方法,还积累、内化了语言。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读书过程,对“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这也能避免在课堂上落入“论做人”的窠臼,一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展现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训练为重点的本色。
  当然,我们还不妨做这样的一个假设和思考:如果《落花生》编排在二年级呢?首先,我们肯定要在识字学词上做足功夫,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理解感悟的环节不会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取舍,而是循着文本的思路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只不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价值更明显的句段,课堂活动设计得更细致。
  总之,有效、高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学段目标的准确把握。各学段、各年级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要科学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课中落实,避免因为教学目标的越位、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无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