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文本细读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老师们,注意啊,此时,饥饿、寒冷正在一阵紧似一阵地向珊迪袭来。珊迪不得不由开始的请求转为乞求,这是饥寒交迫之下的乞求,是遭人冷眼冷语下的乞求。你听一听珊迪乞求的话:第一,全都是短句,“啊”,一个字,“请您现在就买吧”,六个字,“先生,我饿极了”,四个字,都是短句,短得不能再短,为什么?你嚼一嚼,这里有乞求的无奈,这里有饥饿的无力,这里有寒冷的无助。第二,你注意,这句话,你要引起高度警觉。“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连用了几个感叹号?三个,整整三个。这里与其说是一求三叹,不如说是一哭三叹啊!一个短短的“啊”字后面,有着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啊!第三,到了这个时候,珊迪才不得不说出打对折买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三个字——饿极了!这三个字,第一次没有说,第二次没有说,直到第三次,实在没有办法了,珊迪才乞求着说了出来。饿极了!这是怎样的饿?我们都不曾体验过,是饿到了极点,是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如果再饿下去就要出人命了。而我觉得,这样的语言用来描述珊迪的饿极了,苍白得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语言的痛苦啊!在“饿极了”的旁边,我注上了“三哭”二字。
  显然,正是“饿极了”这三个字触动了我,于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好心人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当然,我们最不能放过的不是那个“我”,而是“珊迪”。这里,珊迪有一个动作,“转身就跑”,再浓缩一下,那就是“跑”。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极其不显眼的细节——“跑”!转身就“跑”!各位,你们留意过这个“跑”字吗?你们细读文本的时候,你的目光在这个“跑”字上驻留过多长时间呢?一秒?五秒?一分钟?五分钟?底下有人说了,就这么一个字,五分钟?至于吗?傻不傻呀?(笑声)而我想说,这个“跑”字,实在是太要紧了!你想,他为什么转身就跑?因为他饿极了;他为什么饿极了?因为他穷得身无分文。他为什么不“走”?他要是“走”,那么,他就不是珊迪了,肯定不是!珊迪一定“跑”、必须“跑”、只能“跑”,是不是这样?这是人物的性格逻辑、命运逻辑。这一跑,跑出了珊迪的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这一跑,将珊迪的贫穷推向了一种极致。在“跑”字旁边,我情不自禁地注上了“四哭”!依我看,一个人到饿极了、穷极了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骗?偷?盗?抢?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杀人越货?穷凶极恶?廉耻可以不要!尊严可以不要!人格可以不要!只要钱,这是人要生存的本能啊!
  故事再起波澜。你看,珊迪转身就跑,结果呢?“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段话有意思!第一,“我猜想可能上当了”,这样的猜想太合常理了。对不对?换了我,我也这样想,而且连“可能”二字都可以不要,就是上当了!第二,“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样的断定却是极不合理的。凭什么?你凭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诚恳的面容吗?使人信任的神情吗?行文至此,珊迪的面容、珊迪的神情可曾给你诚恳的感觉、可以信任的感觉?有吗?哪里有啊?!他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张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只是一双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是不是这样?你现在冷不丁地冒出一张“诚恳的面容”、一副“使人信任的神情”,然后你再冷不丁地做出这样一个断定,你不让大家都“冷不丁”吗?(笑声)在我看来,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插入这么一句充满着道德说教意味的话。明智的做法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让人物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去演绎故事情节。我们尊重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这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原理。
  “晚上,旅馆的人说,有一个小孩要见我。小孩被带进来后,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长什么模样儿?这句话里面就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是说哥俩儿一定长得很像,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你要想像,比如,他们一样的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样的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一样的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这才符合生活逻辑。是不是?
  “这个小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从珊迪那儿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这句话中有个非常传神的动作描写,哪个?“找了一会儿”的这个“找”字。他在找什么?显然是四个便士。但是,四个便士为什么要找呢?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写的《孔乙己》,孔乙己口袋里有钱的时候,他去咸亨酒店买酒,这个铜钱是怎么出来的?是“排”出来的,一个一个排出来,是不是?说明什么?我有钱啊!我阔绰得很啊!但是后来,他的腿被打断了,他穷得只能靠窃书为生了,他再去咸亨酒店买酒,那个铜钱又是怎么拿出来的?不是拿出来的,也不是排出来的,而是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摸出来了。从“排”到“摸”,表面上看不过是拿钱动作的一个小小的变化,背后呢?实质呢?那是人物命运的重大改变啊!而这里出现的这个拿钱的动作——“找”,不也是人物性格、故事主旨的一个重要的信号吗?为什么要“找”,而且要“找了一会儿”呢?第一,也许是衣服太破了,连藏钱都显得有点困难,因为藏得困难,自然拿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一会儿。第二,也许是这四个便士对小利比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事先他得仔细藏好,现在他就得找一会儿。第三,也许是小利比已经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哥哥用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零钱,你怎能不把它们藏好呢?你又怎能不找一会儿呢?不管你怎么解读,人物的性格、故事的主旨总是如影随形一般地跟着你。
  “‘是的。’‘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小孩说,‘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真相终于大白,谜底终于解开!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结果竟然会是这样!而这个结果,充满了血腥、充满了泪水、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味。写小利比,实际上还是为了写小珊迪,在这里,小利比不过是小珊迪的一个影子。这不仅因为他俩之间有着一层天然的血缘关系,更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在。小利比的懂事、早熟,这个我们通过这段话完全能够解读出来。小利比的这种性格,不正是小珊迪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投射吗?
  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故事不可能就这样结束,因为高潮尚未来临。于是,“我让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小珊迪的身世、家境和社会状况。特别是一个“早”字,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惨、多少苦难啊!父母早死一年,意味着兄弟俩早受一年的饥寒交迫,早受一年的无依无靠,早受一年的屈辱痛苦。“早”字让我不得不注上“五哭”啊!
  但是,在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穷人家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却顽强地表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纯真和善良。你看,“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呢?’”珊迪的形象,至此已经跃然纸上。全文第二次出现了“跑”字。前面的第一个“跑”字是直写,第一个“跑”,将珊迪的饥饿、寒冷和贫穷推向了极致;而现在这个“跑”字是曲写,是从珊迪的口中说出来的。那么,这个“跑”字,对珊迪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呢?对完成珊迪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意味着什么呢?对故事的由蓄势转向高潮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细读文本时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琢磨的。其实,大家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设想,假如珊迪换好零钱不是往回跑、而是往回走,那么,悲剧还有可能发生吗?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过《小珊迪》,他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时候,将矛头转向了马车和车夫,认为那个社会、那个车夫冷酷无情。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不对的。从良心上说,我们谁都不希望小珊迪被马车撞死,是不是?但是,我在这里说一句非常残忍的话,故事的发展逻辑、人物的性格逻辑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珊迪在此刻只能死、必须死,这就是悲剧,这就是悲剧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有这样的悲剧力量,才能震撼每一个读者,才能将文本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含量最大化!“跑”导致车祸,车祸导致死亡,死亡导致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升华。想一想,如果是走呢,珊迪还会失去生命吗?但是,珊迪可能往回走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叔叔正怀着疑惑的心情等着他;因为,他很清楚,在多数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被列入小偷、骗子、社会渣子之流的;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零钱还到那位叔叔的手上他才心安。所以,“跑”是珊迪性格的必然选择,“跑”是珊迪这个人物形象的逻辑宿命。在跑中,在车祸中,在死亡中,珊迪完成了他最为一个人的最高纯真和善良,完成了他超越苦难之后的全部尊严和高贵。这才是《小珊迪》这个文本要言说的价值。
  “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至此,一个曾经被人怀疑、被人鄙视的小男孩,展现了他全部的灿烂的人性的光辉。沐浴在这种光辉里的人,没有理由不感动,没有理由不震撼,没有理由不承诺。所以,我们应该升起这样的敏感来,文中的“我”,只是用手在握珊迪的手吗?不!显然不是!“我”是在用自己的心、一颗感动的心、震撼的心、向善的心在握珊迪啊!“我”握住的仅仅是珊迪的手吗?不!不是的!“我”握住的一定是珊迪的心啊!一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纯真的心、高贵的心!文本细读至此,受到感动和震撼的仅仅是“我”吗?不!不是的!还有谁呢?还有你,还有他,还有我们大家。是我们,是每一位有着纯真的、善良的心灵的人!我们一起握住了珊迪的手。老师们,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用巴金老人的话来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