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给曹操的一封信”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在《赤壁之战》一课教学时,在让学生认真读书、思考、理解“火攻”第一步——“写信假降”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一节,然后让学生说说黄盖在这封信中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认真地读了文中的三句话:一是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二是说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三是说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学生读后,我问曹操接到黄盖的信后,表现怎样?“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学生答。“仅仅三句话就使统率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信以为真,曹操也未免太浅薄了吧。”学生说“黄盖的信中还写了其它的内容”,“那么黄盖到底在信中还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不妨来写一写。”于是,学生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开始给曹操写信,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句话生发,在语言的表述上应尽力做到“动之于情,”,合情合理地分析双方力量的悬殊,让曹操读信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并“真心诚意”地表明自己愿意投降的意愿,不留丝毫的破绽,投其所好,真中其怀。经过合作,各小组交流了“给曹操的一封信”,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的综合,写出的信大多“情真意切”,使曹操读后“欢喜得不得了”,心理防线全面崩溃,一封信为“火攻”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与思考: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活动和成长的最重要的阵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创造性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不应以教师简单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教学中,学生初读《赤壁之战》第五小节,觉得一目了然,对信的内容大致已懂,可实际上是学生“隔岸观火”,读懂的仅仅是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看似平常实则颇有玩味的词句,丰富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表述,让阅读过程成为充满智慧与挑战,探索和创造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作品、作者对话,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这种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同步发展,促进了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摘自《阅读,让生命在自由的天空中歌唱——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