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
  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课文中好像就写了三种形状呀?(作怀疑状)
  生:不,还有好多好多!
  师:好!那就请大家联系我们在课间看过的录象,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把形态说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示意学生一一说下去)
  生:像苹果,像神笔,像羊角,像骏马,像竹笋,像猴子,像紫金冠,像“童子拜观音”……
  师:许许多多的形状,数不尽,说不完,这就是——
  生:形态万千!
  师: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
  生:奇峰罗列!
  师:哪些同学对这“奇”感兴趣了?把这句话读好。
  (生读句子,很投入)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师:还有不同的感悟吗?
  师:学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余留的半个问号完全擦去了。(擦除剩下的半个问号)
  三、导学第四自然段。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播放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镜头)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们心中的问号早已荡然无存,此刻,取而代之的是——
  生:感叹号!(异口同声地)
  (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加上重重的感叹号)
  四、结升华,抒情表达。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欣赏桂林美景后创作了诗歌散文来赞颂它。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这样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时此刻,你也一定很想来赞一赞吧!
  (学生在插图旁写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树红花山水间。云雾迷蒙围山顶,竹筏小舟荡漓江。(刘佳敏)
  师:刘佳敏成小诗人啦!祝贺你!(带头鼓掌,其他学生也以掌声祝贺)
  生:奇峰、秀山、险石,是桂林的山;如镜、如练、如玉,是漓江的水。山围水,水映山,怎能不叫人感叹!(王姬)
  师:散文化的语言!如果把“感叹”换成“赞叹”,更合适。
  生:碧水平如镜,翠山尖似笋。空中云雾飘,江上小舟荡。(黄科)
  生:连绵不断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画不愿归。(王佳沁)
  师:桂林的山连绵不断吗?还有,老师只听说过“如痴如醉”“如诗如画”。改改看,好吗?
  生:拔地而起桂林山,平如银镜漓江水。青山绿水两相和,如痴如醉不愿归。
  生:山绕水,水映山,云雾迷蒙桂林的山。绿树红花山间缀,竹筏小舟江上飘。(曹一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风光无虚名。云雾迷蒙绕山头,绿树红花满山谷。桂林因其山水翠,成为千古之胜地。(徐敏诚)
  师:想不到,我们班竟会有这么多的小诗人!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交流。那么,就请誊写在练笔本上,让老师好好欣赏。
  五、解结构特点,迁移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正因为作者善于发现美,才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发现美了吗?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语言很美。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句式都差不多的。
  师:这种写法叫做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