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实录之一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板块一)欣赏西湖风光片
  评点:儿童的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和文本对话,就要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沟通,唤醒儿童已有的情绪记忆。王老师这精心剪接安排的西湖风光片的欣赏,经济实惠。绚丽的多媒体冲击,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语言变成诱人而又亲切美好的视觉形象,激活了美好的情绪记忆。这一招点燃了学生情感喷吐和语言表达的热情与畅达。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的眼睛发亮了,有的同学的嘴巴张大了,有话想说吗?
  生1:西湖是一片绿色的,有翠绿、青绿、淡绿、浓绿,有些绿得发黑,有些绿得发蓝,十分美丽。
  生2:我看到这些图片,领略到一个绿字,连湖水都是碧绿碧绿的,使我心旷神怡。
  生3:我看到大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大树散发新鲜的空气。
  生4:我看到西湖是绿的世界,一眼望过去,山上、地上到处都是绿的。
  (板块二)追寻“绿”的踪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与“绿”有关的课文,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写的《绿》,这是她第四次游览杭州西湖后写下的随笔,我们和她一起去西子湖畔领略那神奇的绿!请打开书本,找一找作家的踪迹,看看她领略了西子湖畔的哪几处绿?请快速地读。
  生回答(板书:灵隐、花港)
  师:请选择你最想去的一个景点,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放开声音读),细细品读。你悟到的是怎样的绿?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到的。(生自学约5分钟)
  评点: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实在的教学手段。读是任何有价值的感悟,学生真情酝酿和喷发的基础。读,不仅是手段,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没有自由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读和品,是不会有真切深入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进不了文本,和文本对话、独特感悟均成了缘木求鱼。
  王老师这里的五分钟左右的读书安排实在是本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很欣赏。《绿》的两个景点,选择一处读,五分钟时间学生至少可以有滋有味地读4遍。这样落实的读是“因”,后面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是“果”。那种急急匆匆地闪现教师的设计思路,舍不得化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悟读的过程,只想把时间让给优等生演戏展现精彩,赢得听课领导老师的喝彩。这样釜底抽薪式的教学会让同行真心认同吗?
  (板块三)感悟灵隐的“绿”之韵味
  师: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说出来、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生1:我走到了灵隐,发现那儿的绿是五彩缤纷的。我是从“有点绿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看出的。
  师:对这句话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那儿的绿是整片整片的,古木参天,有些绿到石头缝里。
  师:说得好,刚才那位同学说这里五彩缤纷,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有绿的,有黑的,有蓝的,还有一些翠绿的,深绿的,浅绿的。
  师:那只能说是绿的色彩——(生:多),对,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出了绿的韵味。对这句话还有想说的吗?
  生3:我觉得飞来峰上的绿色,满山遍野全是绿色,还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请你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满目葱绿的灵隐,读得太好了!谁还想像他一样再来读读?(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一片神奇的绿色世界。让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师:多么神奇、多么可爱的绿呀!同学们,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绿?
  生4:我来到了花港。
  师:对灵隐的绿还有补充吗?
  生5:我感受到了灵隐的绿是凉爽的绿,因为“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直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师:你是感觉到那是一种凉爽的绿,很好!
  生:我觉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绿,我从“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因为我觉得水是透明的,又是碧绿的。
  师:说得多好!
  生:我对XX的有补充,这些绿加起来倒映在小溪里,就好像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很逼真、很有活力,让人觉得朝气蓬勃。
  师:你说得这么好,能不能读得也那么好呢?(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请你站起来读吧!其它的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滴滴的水珠在溪面上跳了起来,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生:我仿佛来到仙境,心旷神怡。
  生1:我感觉四周都是绿的,树木是绿的,青苔是绿的,那儿的各种颜色都是绿的
  生2:我感到水珠在我身边舞蹈,我感到目不暇接;
  生3:我感到满山遍野的绿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舞蹈,仿佛他们在歌唱。
  四周的青苔也非常美丽,
  生:我仿佛听到
  师:你真会读书啊,不仅用眼睛看到了绿,用皮肤感觉到了绿,用耳朵听到了绿,用心感悟到了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吧!(齐读)
  师:多美的绿呀,还有要补充的的吗?
  生:我从“雨中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感到雨丝的柔和舒适。
  生:雨丝儿也是绿的,这是一种柔和的绿
  生:雨丝儿柔柔的,细细的,飘到身上,给人的感觉很舒服,所以说这里的绿是非常温暖的。
  是:你们有疑问妈?(生摇头)我有疑问,雨丝儿为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雨中的林荫路)
  生:雨丝儿是透明的,树木非常绿,雨丝儿组成了一片绿色的幕布。
  师:对呀,这说明了——这里的绿啊,浓郁得都快滴下来了。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你读出了绿的韵味,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雨丝儿是绿的,连我们的心仿佛也被感染得成绿色的了。(生齐读)
  师:作者去游灵隐的时候是六月份,此时的灵隐,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但是那浓郁的绿啊,同样令人迷醉。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溶入灵隐这满目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之中吧。(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分钟时间把你最喜欢的一句、两句话背下来吗?(生背、指名背诵、自己背给自己听)
  评点: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片断,到处闪烁师生激情和智慧的光彩。充分的读书成果的呈现和深化,师生和伙伴积极的评价互动,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智慧共享,是学生主动发展语言的实践契机。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感悟体验源于文本的品读,源于主动学习的情感,也得益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悉心钻研,对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尊重与引导。这样的美文,教师课前读十来遍,自己先读出感情、读出滋味,才会预设孩子们有许多种对西湖绿的赞美。有了此,上课才会胸有成竹地等待,才会不动声色地自然地或接话引领,或由说到读乃至背诵,改变方式强化体验。让学生的感悟促进文本的朗读抒情,语言积累;又将品读涵咏中激活的情感回馈与文本。这样的训练引导好。
  (板块四)感悟花港的“绿”之韵味
  师:老师建议课后将全文都记在脑海里。灵隐的绿,他苍翠欲滴,他多姿多彩,他清凉悦耳,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当我们来到花港观鱼时,你又感受到一种怎样与众不同的绿?
  生:在花港观鱼,我感受到那是一种千姿百态而又充满生机的绿。
  生:我从“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生朗读
  师:有一点儿生机了,谁读出蓬勃的生机?(生读、再读)
  师:有没有感受到那蓬勃的生机?(生答:有)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师:继续说你在花港感受到怎样的绿?
  生:我还感受到一种娇嫩的绿。(非常有感情地读: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感受到了跳跃的绿、活泼的绿
  生:我感受到了新鲜的绿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一种充满希望的绿。
  师: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多么充满希望的绿啊!
  生:我还看出这是富有活力的绿。“你看,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对XX的有补充,风一吹,柳枝儿一摆,这个绿就会动了,飘来飘去,所以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绿。
  师:难怪作者说,绿色,是——(生接:生命的颜色)
  师:是啊,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感受花港那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富有生命力的绿吧!(配乐朗读)
  (板块五)收藏西湖的各处之“绿”
  师:灵隐的满目是绿,花港的生命之绿,已经溢满了我们的心,西湖的绿呀,无处不在,请看作家的另一段文字(大屏幕出示: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请坐在前面的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