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绿》
教学目标:
1. 在主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本课中描写绿的词句。
2. 尝试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来朗读课文。
3.感悟绿的美,在充分感受课文和诗、音乐、画面、图片等绿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绿。
4.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参与选择学习难度、学习速度、学习伙伴、学习负荷、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选择实践的锻炼,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颜色。请你来谈谈对绿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要来领略著名的作家宗璞笔下的描写和赞颂西湖的《绿》一文。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在规定读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文本,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读书要求:①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②做好学习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地方的绿?说说你对文中绿留下的印象。(对于学生读书的第一印象,不应该做过多的限制,应该鼓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二、分层次读,自主感悟
1. 品味词语
(1)课件依次出示:
满目是绿 苍翠欲滴 绿得发黑 绿得发蓝
碧澄澄 那样鲜 那样亮
飞珠滚玉 婷婷宛转 蓬勃的生机
跳跃 茁壮的生命力 滚动 翩然起舞
(2)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自告奋勇起立带领全班读准这些词语,教师提醒注意“得”的用法。
(3)自由说说读了这些词之后的想法,或者说说应该怎么读这些优美的词。
(4)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组词语的区别:前一组是直接描写绿,后面一组是通过想象、联想来写。感受课文描写绿的层次,随机积累。
2. 欣赏句子
(1)课件依次出示:
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
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你瞧,那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满池的荷叶简直在翩然起舞了。
(2)自由读句子。
(3)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自由选择和谈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学会了主动去感悟句子中蕴涵着的美。)
(4)尝试着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朗读这些句子,即时积累。
(每一位学生读书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鼓励孩子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 品读全文
(1)伴着音乐自由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绿,有感情地读,说说感受。
(3)尝试为美妙的音乐和画面配音。
三、感受、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中描述的绿和西湖
1. 交流自己以前积累的关于绿的好词、佳句、妙段、诗词和文章等。
2. 课件出示几首描写西湖的诗,学生自由读、品味。
3. 出示关于绿的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让学生感受用其他艺术语言描绘的绿,允许他们自由地发出感叹。
(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力充分舒展的地方,在体验这些作品时应该允许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4. 听乐曲《春野》,自由想象音乐中的绿
四、尝试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绿
1. 在音乐声中自由用语言描述、表达自己心中的绿。可以写写诗歌,也可以写一个小片段,还可以写写歌词来唱绿……
2.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交流、修改。
3. 课堂展示学习成果,师生随机评价。
五、小结、布置作业
可选性作业
(1)选择描写绿的词句积累。
(2)写写读后感。
(3)课后找相关的资料来欣赏。
(4)尝试给自己设计作业。
《绿》教学设计理念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凝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言语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汇与灵性的感悟。语文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作为我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概括。在《绿》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力落实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自主阅读,敢于选择,主动探究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尽量给学生创设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学生或是摇头晃脑地诵读,或几个合作齐读或默读,并自主确定读书遍数,选择内容读,选择读书的速度,在班级中挑选自己最乐于交流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适应学生间的差异:在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绿的时候,我让学生在独立写作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和修改,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场;在欣赏音乐和画面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出赞叹;在有感情地朗读时,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在为音乐配音时自由选择时机加入读,还可以站起来读,因为这样的感受是独特的,如果追求整齐的读,无疑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还有可选性作业……这样的选择还存在于很多的教学环节中。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省级课题,阶段成果《选择教育研究》获得宁波市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选择教育的课堂实践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难度、学习负荷、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学习角色、学习评价等多方面的选择,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主动选择,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建构。
(二)调动情感,多元参与,加强实践
要让孩子们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动态的、鲜活的语言,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血肉,我认为,光靠读背是不行的。这样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实践中,让学生在插图,课件、音乐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地吟诵品味,快乐地积累,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主动实践,这样积累的语言是很有活力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不断地开掘文本资源,多多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实践,这是加强积累实效性的好方法。审视当前的课程改革,正从符号的研究回归符号的实践。在充分感受文本和画面、诗歌、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绿,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和实践。
在阅读中,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绿的生命中,一起感受语言的美,一起聆听、欣赏音乐、画面中的绿,一起研究和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成了学习的合作者和学习的亲密伙伴。以情感为纽带,在强烈的共鸣中学习语言,此时教学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杨再隋教授说:“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憾儿童心灵的活动,让儿童敢想敢说,敢喜敢悲………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入孩子的心灵,关照学生的生命发展,当我们的思想与文本的情景浑然一体,当语文真正能促进孩子的灵性和悟性时,我们的语文才真正成为语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