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晓出净慈寺》教学片断及感受

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师:《晓出净慈寺》这首诗,谁以前读过呀?举手说说看。读过的孩子还挺多的,老师问问看,你是什么时候读过这首诗的?
  生:我三年级的时候读到过这首诗的。
  师:三年级就读过这首诗啦!还有没有更早的?你说——
  生:我是两(二)年级下册的时候读到过这首诗。
  师:二下年级就读过这首诗啦!你呢?
  生:我是二上年级就读过这首诗了。
  师:哦,那你呢?
  生:我是一年级就读过这首诗了。
  师:一年级就读过这首诗了,你呢?
  生:我幼儿园中班就读过了。
  (注:从学生是否读过该诗,什么时候接触该诗的,来初步了解学生对该诗的熟悉程度。)
  师:哦,真是这样吗?咱们请他读读看。
  生读。
  师:看来此言不虚,的确读过,还有哪位孩子还会读这首诗?
  抽生读。
  (注:在学诗之前,抽生读诗,了解学生对诗中字词的读音的掌握程度。如果在这里能让全班同学都读读,或问问有没有现在还不会读的,这样会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情。)
  师:这首诗大家都会读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能不能把你们给难住了啊,《晓出净慈寺》,你知道它原来的题目是什么吗?你来说——
  生:应该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是啊,这首诗选到课文中是编者把题目作了调整。那这首诗的作者南宋诗人杨万里你们了解吗?
  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诗人,看来你也有点儿了解,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南宋的大诗人杨万里,可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在南宋呢,他的官位也非常的高,你知道他当过什么官吗?你们不知道,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他曾经担任过秘书少监。这个官位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挺厉害吧?
  生:厉害。
  师:他在杭州当过官,而且有两任皇帝对他作出过评价。一任皇帝说他是“直不中律”,就是说他为人非常的刚直。另一任皇帝说他是“也有气性”,说他是挺有个性。这就是杨万里。
  (注:从题目和作者入手,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师:了解了杨万里,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是夏天西湖风景。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六月”看出来它是夏天的景色,从“必竟西湖六月中”“西湖”这两个字看出它是西湖。
  师:写的是西湖的景色,对吗?还从哪儿看出来了写的是咱们西湖的景色?好,你说——
  生:它这里后面两句写的是荷花,荷花只有在夏天才会盛开,所以这也可以看出它是在夏天。
  师:是的,也写的是夏天。还从哪儿看出来了?你说——
  生:我也是从最后两句看出来了,最后两句写的是荷花,我们杭州也有荷花,西湖中有许许多多的荷花。
  师:西湖以荷花闻名的,对吗?说得非常的好。哎呀,看起来呀,你们又能读,又知道了诗题,还了解了作者,连意思都大致上知道了,对不对?
  (注:从整首诗入手,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感知程度。)
  师:那我再来考一考你们,能不能背出这首诗来,有哪个孩子已经背过了?
  生背。
  师:咱们诗歌都还没学,你们就能读能背了,那我们还可以学什么呀?
  (注:课文还没上,学生已经会读会背了,那课文还学些什么呢?费老师把问题勇敢地抛给学生,走进了古诗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生:我们可以学学这首诗歌的意境。
  生:可以知道一下每句诗的意思。
  师:好,还有吗?
  生:可以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美景。
  生:可以想象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动作。
  师:哦,还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作这首诗的情感、动作。孩子们提出这么多的要求,都是挺不错的。那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围绕你们所说的来学一学已经有点儿熟悉的古诗,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读。
  师:读完之后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生: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也在西湖边欣赏那美丽的荷花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西湖中满湖的荷花都盛开着,一张荷叶连接着一张荷叶。
  师:这景色是怎样的?
  生:这景色是很美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蜻蜓在荷花上轻轻地点过,我还听见了风吹着荷花“沙沙”的声音,我还闻见了荷花那种清香的香味。
  师:哦,这样的多种感受也给我们带来了那种美的感觉,是吧?我相信,所有的人,只要读到了这首诗,一定都会是一种美美的感觉。
  (注:费老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对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