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无言秋正浓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孙世梅,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老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学新秀。

  知事知人理文脉
  未成曲调先有请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师:(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
  生: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母亲 “我”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
  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暴怒无常。
  师:回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生浏览课文)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
  生:“砸碎”和“摔”。
  生:“捶打”。
  师: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学生带着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生: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人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生读)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课文第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我们看一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儿子回答:“不,我不去!”
  师:这是母子此刻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课文又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的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的回答是:“什么时候?”
  师:这一次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从这里你看出了
  什么?
  生:说明这次作者面对母亲的央求并没有拒绝,说明作者不想让母亲失望。
  师:说得多好,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一次母亲没有被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说得好,你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了母亲此刻的心情。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
  生:第一次儿子非常坚决地拒绝。第二次问“什么时候”,给了母亲希望。
  师:说得多好啊!你们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你们从这里读出了母爱。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浏览课文,圈一圈,画一画。
  咬文嚼字知母爱
  细节之中品深情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踏、踢、跳、蹦……
  师: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还从哪儿体会出母爱?
  生:(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担心自己的孩子。(生落泪)
  师,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大家看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
  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你还从哪些细节读到了母爱?
  生:(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怒火升级,就悄悄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跟儿子说。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师板书)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两位学生读)
  点评:上述环节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总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三次看花”,品读描写主要人物的情节。品读人物由“瘫痪”、“憔悴”两个词语切入,“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按课文记叙的顺序依次品读“我”与“母亲”。二是融朗读、理解内容、认字解词、感悟体验于一炉。多项学习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事半功倍,这是袭力可贵的。其奥妙在于教学始终行走在语境中,在语境中学词学今,学词学匀又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使品味语言与体会思想感情共同提升。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是一位出色的阅读引领者,学生常得到茅塞顿开、心灵敞亮的点拨,指导学习方法除了读与思,还要求圈点批画,动动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