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片断赏析之一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
单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记忆就没有背诵,背诵是记忆的结果和表现。俄国伟大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想三个环节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而文章的背诵,基本上属于逻辑记忆。1978年以来,我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记忆的规律,设计并实验了“快速背诵”法。所谓“快速背诵”法,就是把讲解的课文能当堂背诵下来。实验班53人,四册语文的主要篇目,都能流利背诵。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相对减轻了负担,较好地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我的“快速背诵”法概括起来有八个字,那就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读读就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预习性阅读,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一般达到如下要求:1学会生字词,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划分出落段层次。为了为背诵打基础,还向学生讲明两点:一是该文中的背诵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识记效果就越好。二是提示背诵篇章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越有兴趣,识记越迅速。
讲讲就是教师抓住文章中能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抓住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学生的疑难,跟学生共同研究,使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搞清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创造意义识记的条件。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
1清“纲”。根据科学实验,材料多寡对识记影响是很大的,数量少的材料宜于整体识记,数量多的材料则分段识记效果较好。因此,讲读课文,采取“个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2理“目”。在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
3举纲张目。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在讲解中,为了加强内容的识记,还注意如下几点:
1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多是记叙文和诗歌,让学生通过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想象,把“抽象材料”变成“直观形象的材料”。
2有些常识性课文,在讲读前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识记材料变成学生自己直接活动的对象。
3采取多种方法识记课文。可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也可让学生听读,如一人读,大家听或听配乐朗诵;还可讲读,如古诗,边读边讲。
4注意情感体验。情感越深,记忆痕迹越深。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人物所喜,忧人物所忧。
说说就是师生共同研究完一段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几遍。这样及时再现课文内容,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并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识记条件,实际上这也是“准背诵阶段”。具体安排有如下步骤:
1简要地述说。按原文顺序,讲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加深“框架”印象。
2详细地述说。即连枝带叶一起说,结合原文重点语句,讲清主要内容,要求说得正确、流利,不出错讹。
3按原句述说。只讲出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精确讲出原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说说”是对主要内容的述说,不是学生背诵之后的复述。
背背就是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对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综合,抓住其要点及联系之后在“说说”的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依靠机械识记,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具体安排有如下几个步骤:
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
3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教案实录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品读·感悟·应用——《草原》片断赏析
下一篇:《草原》教学导入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