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积累、巧整合、促说写

老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在教学《燕子》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课外拓展延伸,让他们去搜集带有“燕”字的词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
  在反馈交流时,学生写出带有“燕”字的词语:莺歌燕舞、燕雀处堂、燕尾如剪、身轻如燕、燕领虎颈、春燕回潮……接着说一说大概意思,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在词语积累本上,有的高声朗诵杜甫的《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说出从邻居门框上抄到的带有“燕”字的春联,从工具书中找到的带有“燕”字的歇后语、谚语;有的汇报从百科全书中查到“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捕捉50万到100万只害虫”的常识;还有的说出一大串带有“燕”字的人名地名物名:“我校老师就有名叫‘敏燕、燕云、翠燕、海燕’的,同学中有名叫‘云燕、美燕、丽燕、春燕、丹燕、燕华’的,文具盒里有燕子牌铅笔、飞燕牌卷笔刀……”
  课堂上一下子成了“雏燕闹春会”,洋溢着“燕子归来春意浓”的文化氛围。
  积累至此,不过是些零碎的词语而已。我忽然想到《曲艺杂坛》里的相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于是我想:何不引导学生把这堆词句串起来,边上一段相声台词?我一说出这个建议,学生们又惊又喜:“啊?编相声?”“我们只是看过相声,可没学写过呀?”于是我先说了某年春节晚会上相声《虎年说虎》的开头几句,然后引导两名学生合作写了一段相声,并示范表演。
  甲:学了《燕子》一课,我便爱燕子了!
  乙:是啊!我也喜欢小燕子,他不但为春光增添了生机,而且是人类的朋友!
  甲:这样吧,咱们来一段相声,专门说与“燕子”有关的话。
  乙:来就来,谁说不出“燕”字,谁就表演燕子吃虫!
  ……
  经过这一番示范,然后品价肯定,前后左右的学生早已情不自禁地交头接耳起来,班里一下子沸腾了。
  创设了写相声的情景后,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些,我有提出要求:添加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词语,上下连贯,承接要自然,每句话里都要有“燕”字。可以独立编写,也可以合作完成。于是,学生们投入了运用语言的自主说些训练之中。有的一会儿抬头皱眉,一会儿埋头沙沙地写着;有的认真合作,你一言我一语,然后写下来。下课铃响了,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创作的情境中。我让学生带着这倒作业回家完成,完成后说给家人听,让家人提出意见,并且允许他们请家长帮助查找补充资料。第二天我收到的47份或长或短的作业,都让我兴奋不已。我用多媒体展示其中作品,请同学合作表演让学生相互评价,产生了许多“创作优秀奖”“笑星奖”。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和掌声,孩子们着实过了一把当相声演员的瘾!
  通过教学后的延伸语文实践课,我深深地体会到:
  1、强化意识是前提。“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借助“燕子”,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成语、歇后语、古诗、名句、人名物名、春联等,进入了中华文化的宝库。正因为教学有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才使学生有了令人欣喜的收获,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讲究形式是保证。教师之功,贵在引导妙在转化。在学生拥有的语言资源前提下,必须创设语言实践环境,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如何巧妙地渗透郑和手机的语言呢?我想到了相声,相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学生虽然没有学过写相声但是课余周末听相声,对相声的表达特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些相声,就很自然巧妙地使获得的多种文化资料得以整合,相机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体验过程是核心。综合性语文活动要重视让学生在语言积累和运用中加深体验。在积累语言过程中,学生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录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场市场记录“燕”名品牌,在与同学、家长自由的合作编写相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其间,教师只是“幕后导演”,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者。
  4、激励评价是动力。在学生反馈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我及时的表扬他们主动发现、探索的精神;在学生示范作品后,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我引导他们既注重肯定和作者参与的积极态度,又注意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提高;我也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许多学生上交的作品后面,有家长的评语:“我的女儿特别喜欢语文活动课,主动搜集信息,让我陪她去书店买书,请我参加编写相声。希望今后多开展这项活动。”“我的孩子积极查找词语、古诗、歌词,对这项活动很有兴趣。”这样,学生在充满着激励的语文实践中享受到进行和成功的喜悦,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