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说课设计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义教”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
  1、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探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1)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1)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检查。(1)交流。(2)投影: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员之口。”b.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4、检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1、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3、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詹天佑
        阻挠 杰出 勘测 线路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困难    回击

   []
上一篇:单元教学     下一篇:《詹天佑》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