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材理解


  告诉你们的孩子(由劝说当事人热爱这片土地,转到劝说当事人教育后人也要热爱这片土地。),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遗留下来的痕迹。脚下的土地不是泥土、黄沙、石块,而是祖先的骨灰。),土地存留(留存,保存,存放;持续存在,没有消亡。)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所有生命来自于大地,归至于大地;大地孕育生命,生产生命,养育生命;大地是生命的极品,人类是大地的祭品。所以人类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大地,要像敬重自己的母亲一样敬重大地,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大地。)。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祸事,福祗。),终究(肯定,一定。不容置疑。)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人自己。)身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这是第9节,由上节告诫“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扩展到“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由劝说当事人热爱这片土地,转到劝说当事人也要教育后人热爱这片土地,也就是要他们祖祖辈辈都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文中用婴儿对母亲的留恋来表明印地安人对这片神圣土地的热爱和眷顾。)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初生的婴儿离不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不开母亲甘甜的乳汁,离不开母亲的抚摸与呵护。我们人类也一样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一切带给我们的温度、湿度,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一切带给我们的食粮与甘泉,离不开土地上的花香与空气的吹拂……)。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不仅热爱,还要照管。感情多深厚!)。为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毫无保留地,不遗余力地,全心全意地。)的力量和情感(尽全心,倾全力,竭所能。)来保护大地。
  (这是第10节,可以说是4~9节的一个总结,一个升华。表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对接管这片土地的白人的殷切期望。
  以上4~10节为第三段,由第二段写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看法,对大地的热爱转到向白人请求、劝告,要他们善待这片土地上的水、空气、动物及其一切,为了子孙后代,像他们一样,“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热爱、照管、保护好这片土地。强调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儿女们身上。这一段的特点一是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观点鲜明,警醒有力;二是感情真挚,扣人心弦,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我们深知(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属于它自己,属于自然。人不应占有它,主宰它,更不能破坏它。),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这是第11节,再次强调大地是伟大造物中之最伟大者,大地包含着人,保护着人,关爱着人,支持着人,引领着人……但是人,不能回报大地。这一节也是全文的总结段,主题进一步拓展,意境进一步升华。)
  【赏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充满了挚爱深情,是来自心灵的呼唤,生命的呼唤;至爱无声,真爱无边;只有充满爱又懂得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1.线索分明,过渡自然,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第1节紧扣讲题,总领全文,直抒对土地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第2小节列举“沙岸、耕地、山脉、河流、松针、昆虫、薄雾、白云”;第3小节具体到“青草、绿叶、花朵”“麋鹿、骏马、雄鹰”,补充、强调说明这片土地“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4、5节讲这片土地上的水与人的关系,6、7节讲这片土地上的空气与人的关系,第8节讲这片土地上动物与人的关系;4、6节又是5、7节的过渡;4~8节是要接管者好好热爱这片土地,第9节又进一步要接管者教育其后人也要好好热爱这片土地。有小节中的呼应,如:“动物”呼应“麋鹿、骏马、雄鹰”,“植物”呼应“青草、绿叶、花朵”,“家园”呼应“兄弟”“姐妹”等;有小节间的呼应,如:“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回应第6节;有段之间的呼应,如:“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呼应第3节“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2.观点鲜明,清新朴素,见微知著,发人深思。面对不可避免的工业化,挚爱大地的西雅图不想作任何破坏大地形象的预言,演讲者抓住了土地和人类的共生现象,同处一个家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最后点出人类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我们深知,土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土地。”温情地警告“任何降临到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使每个听到或读到这演说辞的人,都无法抗拒地承认:土地是哺育人类的母亲,她慷慨无私地袒露着自己,供人类予取予求,她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面对这位崇高而圣洁的大地母亲,人类在全身心接受、享受的同时,也应以谦卑态度常怀感恩之心。演说辞中多次追远,追远就是记着祖先,不忘他们传承生命、传承文明的功绩和恩德。现今美国人每年都过感恩节,感恩节可并不光是吃火鸡,吃南瓜饼,这个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帮助过美国人祖先的印第安人的,这个节日的设立与这演说不无关系。演说者把水是生命起源、生命之源,空气与生命,动植物与人类的生物链等科学道理阐述得浅显而透彻,寓庄于谐,叹为观止。
  3.感情细腻,沉郁而缠绵,苍凉而高昂。出于一个淳朴的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眷恋之情,演说者想要诉说的是一种赤子之情,手足之情,面对即将到来的种族迁移,西雅图可以在演说中声泪俱下,但,他没有,他让喷薄而出的情感平静而汩汩不断地流入理性的河床,用从心灵最深处直达舌尖并绽放于无数听众心田的话语,给人们的心灵以彻底的洗涤与提升。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那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饱含者印第安人神圣的体验、美好的记忆。文章就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控制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经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情感之旅,从而达到演说者最终的目的。像“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这些话语撞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久久回荡在读者的耳边。三个“一定要记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兄弟”、“姐妹”、“祖先”、“后代”、“婴儿”、“孩子”、“母亲”、“家园”等字词充满骨肉亲情。让每个充满爱又懂得爱的人不得不被打动和深深感动。
 
  [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