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古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古文《伯牙绝弦》。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工整板书)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伯牙绝弦。(齐读,部分学生的“弦”没有读好。)
  师:这个字,xián(生跟读),绝弦xián(生跟读)。伯牙是个人,读的时候注意别把这个词读断了。再读一读,好吗?
  生:伯牙绝弦。(齐读,读得很准)

  一、初读课文,明节奏。
  师:伯牙绝弦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大声的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生读书。
  师:读书如果能自己读自己的,把自己独有的情感带入文本,就更好了,大家在试试。
  生再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一生读
  师:你看,刚才我们提醒过的弦字,你就读得特别好。这篇古文读得声音响亮。一篇刚刚到手的古文能读成这样,令人佩服。
  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下面听我读一读第一句(师读)大家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大家一起像我一样读一读第一句。
  生齐读
  师:谁能像我这样,接着往下读一读课文呢?
  生一个学生读(读得抑扬顿挫非常好)
  师:读得可真好!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确古文中有些字词的确不太好读,同学们跟我读。(子期的话,重点指导“哉、兮”让学生知道这是语气词,读的时候和后面的词语断开。)
  生跟读。
  师:最后一句话,字数多,句子长,特别不好读。跟我读。(最后一句话)
  生跟读。
  师:读得快了点,听我读,(读)再试试。(“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断句不对)
  同学们,仔细听,我在哪里停顿了。你们不妨拿出笔,在你们的书上作上这样的记号
  生边听边作记号,再读,读得很好。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这篇古文完整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全文,流畅。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吧,咱们结合着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开始吧,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自己说,有的学生讨论。
  师提醒学生看注释。
  师:同学们能说说吗?我们先来看题目,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的弦给弄断了。(说成了弦xuán)
  师:哦,弦xián。这个“绝”,就是断绝。读古文碰到不懂的地方,我们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谁还能接着说说?
  生:我知道第一句。伯牙喜欢鼓琴,子期喜欢听伯牙鼓琴。
  师:呦!你是从哪儿看出“喜欢”的?
  生:是那个“善”字。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伯牙的琴弹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那,这个善,仅仅是喜欢吗?到底是什么?
  生:擅长。生:善于。
  师:鼓琴是什么意识?看看注释。
  生看注释,说:就是弹琴!
  师:再完整地说说这句话。
  生说。
  师:这个“善”,在古文的下面没有注释,但是,我们结合着上下文,还是能读懂。看来结合上下文理解,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好办法。好,谁再接着说?
  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说其它句子的意思。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古文啊,说文解字,一字一字说得很准确,很难,能像同学们这样变成自己的话说,就很不错了!
  二、破题入文,探疑点。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伯牙断绝了琴弦,也就是说,伯牙再也——
  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文章有一句话就直接写到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哪一句?
  生: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师:来,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生读:子期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真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的名曲。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生陶醉。
  师:多么动听的乐曲啊!可是这样的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后却选择了——
  生: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师:为什么这样呢?
  三、二读课文,读善听。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知音子期死了。
  师:换个词,他的知音——子期去世了。
  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偶遇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会把子期当作知音呢?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在文中作上相应记号。师巡视,鼓励学生要仔细读,认真想,相信自己的判断。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咱们说话得完整。我给你起个头:因为——
  生:因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以伯牙把子期当作知音。
  师:很好,同学们,咱们一块儿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那么“必得之”呢?
  生:一定能听懂。
  师:也就是说:只要是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怎么样?
  生:钟子期就一定能听懂。
  师:既然是这样,谁能再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声音比较小。
  师:子期一定听得懂吗?
  生:一定能!
  师:那再读读,让我们听出一种肯定、确定、必定!
  生再读,强调了“必得之”。
  师:是啊!必得之,一定能知道!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饶有意味。
  师:伯牙心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钟子期到底又听出了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伯牙想到了高山、流水,子期也听出了高山、流水。
  师:你们是从哪个字读出,这是伯牙想到的?
  生:就是那个“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
  师:哦,志。你们看,汉字真的很奇妙,一个“念”,一个“志”,都有一个心字底,都是想,汉字还真有点意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峨峨兮若泰山。(断句不对)
  师:注意断句。
  师范读,生再读。
  师:子期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生:是高大的泰山。
  师:用子期的话说就是峨峨的泰山。子期能听出这样的泰山,你能读出这样的泰山吗?
  生:能!
  一生读。
  师:这是一座山,但不是最高峰!你听,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说的就是泰山的高啊!来,咱们站在泰山的最高峰,在说说这句话!
  还是那个学生,再读,比刚才有进步。
  师:要是我呀,还得再往上爬点儿。
  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其他学生不由地也读了起来。
  师:“峨峨”仅仅是说泰山的高吗?泰山可是五岳之首啊!
  生:还很巍峨、雄伟!
  师:巍峨峻拔,有一种王者的气魄!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读的很有气势。
  师:真有气势,将来你可以当领袖呢!(生笑)咱们一起读。
  齐读。
  师:当子期听出伯牙的琴声中有这样的泰山时,忍不住说道:善哉!这个善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怎么讲?
  生:好啊!
  师:嗯!还可以怎么讲?
  生:妙啊!
  生:太棒了!
  生:Very good!(众笑)
  师:这个“善”,还是“善鼓琴”的那个“善”吗?
  生:不是了。
  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汉语真奇妙啊。
  “善哉!”这可是一种由衷地赞叹!咱们一起来赞一赞伯牙的琴技吧!
  生读。
  师:伯牙想到高山,子期便能听出高山,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啊!
  师:那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呢?钟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怎样的江河?
  生:奔腾的江河。
  师:仅仅是奔腾而去,一泻千里吗?还是怎样的?
  生:广袤无垠的!
  师:真会用词啊,如果换成广阔无垠的,就更准确了!这就是子期说的—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样的江河,子期能听之,尔能读之否?
  生:我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好啊!不尽长江滚滚来!巾帼不让须眉!
  又一生读。
  师:来,慢一点儿读,让我们看看更宽广的江面。
  生再读,读出一种广阔的气象。
  师:太好了!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同学们,咱们一起再来赞赞伯牙的琴技吧?
  生齐读。
  师:伯牙想到流水,子期就听出了流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可是一名琴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那么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生犹疑。
  师:我猜,伯牙可能会想到杨柳依依,你们猜呢?
  生:哦!会想到炊烟袅袅。
  生:会想到清风徐徐。
  ……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那么,当伯牙鼓琴,志在原野呢?
  一生:善哉!广阔兮若原野!
  师: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知音啊!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炊烟!
  师:钟子期说——
  另一生:袅袅兮若炊烟!
  师:好啊!你们俩还真是知音!
  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清风!
  师:钟子期曰:——
  生齐说,有的说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舒爽兮若清风,回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