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其它杂项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六年级的文言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五年级碰到过一篇《杨氏之子》,但对孩子们来说“文言文”还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听了钱老师上的课这已不成问题。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钱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老师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当学生理解了其中一处的“善”字后,再碰到一处就会让学生去比较,体会意思有什么不同。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三、琴声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老师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