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613 613 613 613;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
  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
  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7.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二、朗读全文。
  三、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