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实录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