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教学札记
一、教材分析
《看戏》是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作者叶君健。在课文里,作者饱含着对艺术家梅兰芳敬仰的心情,把梅兰芳艺术生命里的绝唱——《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演出前广大人民人山人海的盛况和演出中梅兰芳精湛的艺术唱腔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现了一代国嗓绝响的艺术魅力,表达出作者对艺术家无限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给以读者如临其境的视听享受。作为一篇教材,本文是相当具有范文作用的。首先,作者详略处理得当,分配合理,省略《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情节,着重表现艺术家的唱腔;其次,作者尤其强调反衬、侧面烘托的作用,描写开戏前首都观众人山人海的场面为了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了艺术家的表演魅力,尤其是在人数如此多的情况下还能静静地屏息以待,更是渲染了艺术家非凡的征服力。作者极少写到艺术家的表演,却透过描写“观众像着了魔一样”、“观众像着了魔似的”营造管中窥豹的强烈衬托作用;其三,课文里有着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对于无法聆听和欣赏鲜活的表演有着可捉可捕之感,同时更洋溢着作者写作之时的情绪,节奏;其四,作者对于虚无缥缈的声音的描写采用了独特的矛盾的描写手法,那就是采用反义词,既矛盾又统一;其五,本文的延伸阅读性相当强,包含大量的国粹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其六,本文在描写声音唱腔的时候,运用到一种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实现了音画之间的视听转换,更是学习写作手法的一个亮点。
二、教学取舍
对于这样一篇有着丰富教学资源的课文,有时恰好令人比较头疼。因为俯仰皆是可取之处的时候,往往易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结合到我校倡导的“三个2+1”和“一课一得”教学理念,我决定从点进行突破,集中火力攻破一个点,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大胆对课文进行了舍弃之后的有效重组,最终确定把教学目标设定在“欣赏艺术家精湛的艺术魅力,品读、感受在通感手法下艺术家绝妙的唱腔,并运用通感手法进行片段描写”。其中,“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正式学习,实际上要到中学高年级以后,对于小学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明显超纲超标。经过年级组同事们的反复思考、论证,决定大胆尝试,找到以往的课文案例中熟知的片段,以及生活中的耳熟能详的的话语,通过教材结合生活,进行整合,逐步梯度,最终纳入教学目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写作之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在声音和画面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把声音还原成画面,把画面转换成声音,建立音画之间的联系,也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一单元里扎实教学两篇重点课文,整合一个知识点,训练好一篇作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2-08-19]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顶碗少年》教材理解
下一篇:《顶碗少年》教材理解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