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理解
任教高段语文已二十余年了,隐约记得,《十六年前的回忆》从一开始的四省一市,到后来的浙教版,直到现在的人教版教材,都将其收入“囊中”,可想而知,《十六年前的回忆》,作为文本,肯定有它不同凡响的一面。今年,趁执教前的一段时间,对它再次进行了一番全面地审视与咀嚼。
在我看来,《十六年前的回忆》之所以能流行几十年而经久不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是文本中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人与奠基者,在一般人的眼里,说起李大钊,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等一系列的红色形象。的确,《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文本,在塑造李大钊同志的时候,处处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位光辉、伟大的先烈形象。然而,如果我们细细一想,文本的作者李星华,父亲被害时,年龄尚幼,对于父亲为何被害,父亲从事的一项什么的事业,以及父亲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等,肯定没有外人,尤其是成年人那么清楚与了解。由此可见,十六年后,作为女儿,对父亲之所以还怀有那么深厚的情感,肯定还有别的原因。这一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李大钊作为一个父亲,给妻子、儿女们所留下的慈爱、亲切的形象。这在文本的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
当女儿问父亲为什么要将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李大钊待一会儿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作为一向很慈祥,从来没有骂过儿女们,更没有打过儿女们的父亲,以往对于儿女们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不论工作多忙,李大钊也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儿女们听。可这一次,却不知道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女儿。
对于文本中这一段内容,首先,我们从文本中“从来没有”、“更没有”、“哪怕”、“不论”、“总是”、“总是”等词语中,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一位慈爱、亲切的父亲形象。而对于这一次的问题,父亲虽然没有像以往那样直说,只是含糊地回答,但若仔细一想,其实更体现了一位慈父的可亲形象。从字列行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父亲之所以这样含糊的回答,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细细说来;第二由于父亲从事的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不懂。更重要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地区领导人,他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在当时那样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他不想因为自己从事了这项事业而牵连到家人与孩子,他只能含糊地说。这在下文的庭审中,李大钊态度坚决地告诉法官,孩子们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些语言中也可以明白李大钊的良苦用心。如果前两点李大钊含糊地回答的话,仅仅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的话,那第三只则充分体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家人负责与保护的慈父形象。
二是文本中含蓄耐嚼的语言文字。
《十六年前的回忆》虽说一篇红色教材,但如果细细品读,我们会发觉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仍然含蓄耐嚼。
“我看到了也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个言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很多的言外之意:“乱蓬蓬”,可见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大钊的折磨与刑罚,让李大钊面容难堪。“平静”,一方面可知李大钊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不二;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是为了不让家中的妻子儿女们担忧,不想让家人看到他的痛苦而更加难受,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大钊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而“慈祥”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为什么李大钊经常对母亲说,自己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从表面上看,李大钊作为党的创始人与北京地区的负责人,工作繁忙。如果离开,会影响到党工作的开展。但再一想,其实,李大钊不离开北京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如果为了安全,自己离开北京,那家人怎么办?难道他扔下家人于不顾,管自离开吗?可见,从内心角度来说,李大钊留在北京,也是从自己家人的角度考虑。这也再次刻画了一个慈父的高大形象。
另外,文本中首尾对“4月28日”这个日期反复提及与渲染,也很值得人琢磨。
当然,《十六年前的回忆》之所以能多次入选小语教材,笔者以为跟教材的主题能紧扣时代也密切相关。李大钊身上所体现出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理想追求,正是当下社会中人最缺失也是最需要的。
经典的《十六前的回忆》,永远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琢磨,去回味,去品尝。
[2011-03-08]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理解
下一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理解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