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片断赏析


  《凡卡》是一篇体裁独特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我起初不知从何下手,经过课前深入研读课文,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悲、苦、痛”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叹、诉、忆”是本课的内容,“衬、比、暗示”是本文的表达形式。于是,我决定“给学生一个抓手,让他们自己去攀爬”。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作者契诃夫的有关资料和作品,然后导入。
  评析:此环节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此地无银似有银
  (板书:三叹一泣悲与痛,两衬一暗苦与乐。)
  读完课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举起小手。
  生:老师,我想解释你写在黑板上的那句话。
  师:噢,那你说说吧。
  生:从凡卡的叹息和哭泣声中,我体会到了他命运的悲与痛。
  师:好,你把课文中能表现“三叹一泣”的部分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看看你能否听出凡卡在叹息什么,在哭泣什么。(生开始细读,品味,批注,小组内交流。)
  生:我通过读凡卡写信前的一系列动作、神态,看出凡卡在为自己没有自由而叹息。
  生:我从“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中读出凡卡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
  生:我从凡卡挨打、挨骂、挨冻的描述中,看出凡卡在为自己的悲惨遭遇叹息。
  生:我从“伙计也戏弄他”中读出凡卡在叹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
  评析:此时的课堂是活跃的,在这种活跃背后有一种情感在涌动,那就是悲与痛。学生通过对“三叹一泣”的深度阅读,充分交流,有了独特的感悟和心灵的震撼。
  三、此处无情胜有情

  对比、衬托、暗示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学生通过交流凡卡两次回忆的内容,体会到了课文插叙凡卡在乡下的快乐,是为了衬托“以诉苦为主,以忆乐为衬,苦乐交互相映”的情感内容和写作特点。
  师:同学们,命运悲惨的凡卡满怀希望地给爷爷写了一封求救信,这是他心灵的呼唤,这是他生命的呐喊。用心读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看看凡卡是否能“好梦成真”。(生读,交流。)
  生:文章结尾写到凡卡在梦中回到了爷爷身边,有了温暖和快乐。这是作者的无奈之笔,他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凡卡的同情才这样写的。
  师:好一个“无奈之笔”,作者契诃夫无奈在哪里?
  生:无奈在这黑暗的沙皇统治。
  生:无奈在这人情冷漠的社会。
  师:是的,作者这样结尾是想暗示凡卡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只有在梦中,目的是为了激起读者对黑暗的沙皇统治、冷漠的社会、麻木的人们的强烈愤慨,对凡卡和穷人的深切同情。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作者这样结尾的目的就是让凡卡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整篇课文都让人很悲,以“喜”结尾真好,我相信这是作者,也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的。
  生:那作者为什么还写“在梦中”呢?为什么不直接写爷爷把凡卡接回了乡下,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
  生:至于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并不重要,让凡卡回到乡下,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
  下课了,一句“让凡卡‘梦想成真’,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成了我这节课的结课语。

  评析:我真的感谢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的学生,他让我触摸到了语文的魅力与美好。虽然他的感悟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但这是孩子经过“悲、痛、苦、乐、梦”的感情纠缠后发自心灵深处的真话。让这“无情”的结尾变得“有情”起来,这不正是行走在语文路上的我们久违的期盼吗?
 
  [2011-02-10]
  
上一篇:《凡卡》教学实录     下一篇:《凡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