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


  《凡卡》是小学语文六年制十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出自于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之笔下。文章通过19世纪后期旧俄时代中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叙述了他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反映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中唯一的一篇一类课文,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文章的细节”,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文结构设计精心,材料安排巧妙,线索多,内容杂,艺术手法独具匠心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个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按“写信--寄信--做梦”来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课时完成课文“重头戏”--写信,最后,本着“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精神,按“乐、能、创”的思想,设计了第十三届教研会中《凡卡》第三课时的教学。

  “乐”是创的动力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而创造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烟凝雾重,没有热情这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是难以踏上创造之路的。由此可见:创造活动是情感性极强的一种活动。情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也是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产生创造设想的催化剂。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情感、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孜孜以求,感到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因此“乐”--即“爱学”是小学生“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动力。

  为此,在《凡卡》一文第三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了写信一部分的内容,并通过两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了寄信、做梦两段课文,接着深入讨论了在旧俄制度下梦想不是现实,美梦不能实现,希望和追求只能破灭这个深化中心的结尾,使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了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了中心,激发了学生对旧俄制度的愤恨,对凡卡的同情,为凡卡悲惨命运而痛心的情感。此时,老师的眼圈红了,学生的眼圈也红了,师生的感情与文章形成了共鸣,所以,当我提出我设计的《寄信以后……》的片断练习这个创造性的要求时,学生兴奋了,这正是他们抒发倾泄内心情感的好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感情,培养学习兴趣,化为创造的动力,应以“乐”为创造的前提。

  “能”是创的关键中国教育学会小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特级教师丁培忠先生在评论一堂课教学程序及教学法的设计是否合理恰当时指出:着重应处理好教与学,传授知识同发展能力二种关系。教之目的在育人,学之目的在成才,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强调的就是多种能力,现行教育目标中人材标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智”而言,则是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有创造性。实践也证明:“乐”解决了学习的动力,而“能”则解决怎样学、“学会”的问题。因此,“能”--即能力,“学会”是小学生“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关键。

  为此,在《凡卡》一文第三课时教学时,我在二课时详细具体讲解文章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勾划出凡卡寄信的句子和具体写甜蜜希望的句子”的训练形式,达成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在最后的《寄信以后……》的片断练习中再次提出了“注意文章细节描写(勾划)”这一具体要求,使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这个知识得以运用,也就形成了一种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基础,巩固和迁移知识,而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它有助于创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完成了“能”这一创造的关键。

  “创”是乐能融会的结果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点,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是世界上一切著名教育家瞄准的目标,而人的创造力之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创造表现的不同类型来看,其中有一类为艺术创造,艺术创造的成果主要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艺术创造的重要过程即是写作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说过: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包括观察、思维、想象、内部语文诸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研究也证明:知识得以巩固后,通过迁移转化为能力,也即转化为智慧,而最高的能力、最大的智慧就是创造,因此,“创”是一个目标,一种精神,是乐能融会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凡卡》全文讲解结束后,我设计了《寄信以后……》片断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和中心进行合理想象创造,并结合本单元“注意文章细节描写”的重点训练项目勾出自己所进行的细节描写。于是,学生在已有原文内容和中心的知识基础上,积蓄在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康熙乐创造了凡卡寄信回家后惨遭毒打的悲惨景象——“倾刻间,拳头、楦头、皮鞋雨点般地落在凡卡的头上、身上,叫骂声、哭喊声混作一团,那惨叫声划破了昏暗的天空,更划碎了凡卡幼小的心灵……”杨颖创设了凡卡寄信回家之后被驱逐门外惨死街头时还梦想爷爷收到书信的细节——“在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微笑……”喻莹莹在文章写到“天更黑,风更紧,奄奄一息的小凡卡直挺挺地躺在冰凉的过道上呼唤着:爷爷,您在哪儿呀……”。李菁的笔下描绘出“……第二个圣诞节的前夜,凡卡坐在门口,呆滞的眼神看着那灰蒙蒙的遮住了星光的天”。张晗刻画了凡卡第二天去关注邮差是否送走信时发现那封信因无邮票、收信地址而正被邮差碎“尸”街头,终于昏倒在街上,死时“那双明亮的眼睛怒视着那座大城市——莫斯科……” 多么真切细致的描述,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声声震撼人心的话语,它出自毫无实际生活体验的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之手,你能不说创造的力量之神奇吗?领导的指点,同事的帮助,个人的努力,一堂小课,获得了一点成绩,但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体会到:按“乐、能、创”的思想,去“立志创造,学习创造”,我们的小学教育将会走上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康庄大道!

   []
上一篇:《凡卡》片断赏析     下一篇:《凡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