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一面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师生交流朗读情况。)

 

生:老师,我觉得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师:仔细读读这两处句子,思考这个问题。

 

……

 

生:不能。因为前一处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我”很自然地看;第二次是听说两本书卖一块钱后,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看得更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生:我发现后一次描写用了四个分号,这五个句子就好像五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这跟前一次是不同的。

 

生:我觉得通过这部分词句的重复,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的瘦和精神抖擞。

 

师:说得真好,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处不能随意删去其中之一,相反,这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片段设计: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小学叶淦林)

 

五、相关链接

 

阿累 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

 

关于《毁灭》和《铁流》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鲁迅翻译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