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回忆 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丰子恺

 

我七八岁时入私塾,读《千家诗》。《千家诗》每页上有一幅木版画,记得第一幅“大舜耕田图”,画的是一头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有趣。我向染坊店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在书上涂一头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父亲──他也是我的老师,就骂,几乎要打手心。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就在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母亲和姐姐们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

 

后来,我的“印画”的技术渐渐进步。同学们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房间里,或者贴在床前,当做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发生冲突,互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先生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又知道画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他拉开我的抽屉,搜查起来。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我以为这些东西会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他只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放假的时候,他见到我,换了一种与前不同的声调说:“这书明天给你。”

 

第二天早上我到私塾,先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对我说:“你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支吾着说“能”。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来,其实我向来只是“印”,不能“放大”。这个“能”字是被先生的威严吓出来的。先生继续说:“我去买张纸来,你给我放大了画一张,也要着色彩的。”我只得说“好”。同学们看见先生要我画画了,大家惊奇和羡慕地对着我看。我却带着一肚皮心事,直到放假。

 

放假时我挟了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大姐又拿缝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然后取出柳条枝来,烧一烧焦,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画法。我依照她的指导,竟用柳条枝把一个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画谱上的完全一样,不过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体差不多大。我用毛笔勾出线条,又用大盆子调了多量的颜料,着上色彩,一个鲜明华丽而伟大的孔子像就出现在纸上。店里的伙计,作坊里的师傅,看见了这幅孔子像,大家说:“出色!”还有几个老妈子,更加热烈地称赞我的“聪明”,并且说:“将来哥儿给我画张像,死了挂在灵前,也沾些风光。”这画像送到先生那里,先生高兴得很,立刻把它张挂起来。

 

这些事情都过去好长时间了。今天来看,假如我早些学木炭写生画,早些受美术论著的指导,我的学画不会走这条崎岖的小径。唉,可笑的回忆,写在这里,给学画的人做借镜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