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虾三变 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龙协涛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57岁时有一次题画写道: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己未老萍诗草

 

这几句斩钉截铁的话,可以说是齐白石不怕否定自己、敢于创新的艺术宣言。

 

齐白石的最脍炙人口的画虾,就是他的创新精神的突出例证。

 

齐白石少年时代就对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溪流里观察这种逗人喜爱的小生物,用棉花为诱饵钓虾。他晚年曾画《儿时钓虾图》,在画幅上题诗道:

 

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

 

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

 

并有小注:

 

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尤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时代的这种兴趣,使齐白石早就萌发了画虾的艺术种子。但他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学习八大山人、李复堂、郑板桥等画虾的技法。

 

62岁时,齐白石自认为对虾的体会还不够深刻,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进行写生,就在画案的水碗里,长期养着数只活虾。齐白石每天都要细心观察它们很多次,看它们的形状,看它们在水中游动时的姿态,还常常用笔杆触动它们,看虾跳跃时的各种姿势。

 

这个时期的工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因此,他笔下的虾虽已越过了古人,但和他80岁以后画的虾还差一段距离。总的看来,虾的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虾的透明的质感。

 

66岁时,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身躯已有质感,头、胸部前端有坚硬感。腹部节与节若连若断,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动。虾的长臂钳也分出3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有力。虾的后腿由10只减少成8只。

 

68岁时,画虾又进了一步。这时的特点是:腹部小腿继续删减,由8只减到6只;以前画虾眼是画两个浓墨点,后来在写生中观察到虾在水中游动时两眼外横,于是虾眼由两个浓墨点改画成两横笔;最关键的突破是在虾的头胸部分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齐白石认为对虾写生了七八年,这一笔是创造最成功的,他说:“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也表现了白虾的躯干透明。”这时画虾已达到神形兼备,可以说算成功了。

 

但齐白石仍不满足,继续追求笔墨的简炼。70岁后又有意删除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腿,78岁时画的虾后腿就只有5只。

 

80岁以后画的虾,才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精确的体态,富有弹力的透明体,在水中浮游的动势……可以说,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都臻于完美的境界。作家老舍在齐白石93岁寿辰的庆祝会上,说:“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可以看出虾在水里游的运动,像活的一样,但他作画的时候决不是对自然事物单纯的模拟。有一次他说:‘虾爪上的东西还很多,可是我不用画这些玩意。’他是有提炼的。”老舍指出的提炼,就是把虾的次要部分删除,对虾的重要特征进行艺术夸张,使虾的神情更为突出,所以人们比较池塘里的虾而更喜爱齐白石画的虾。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