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睛。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