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京的春节》的美丽邂逅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生4:大家都在守岁,要闹腾一宿。(生读句。)

 

师:真是热闹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热闹而又喜庆的除夕之夜。

 

片段二

 

师:哪里写得好?除夕组来谈谈。

 

生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一句写出了除夕的味道,好像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香味当中。

 

师:这是年的味道。

 

生2: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句话写出了颜色,火红火红的,很喜庆。

 

师:这是年的色彩呀!

 

生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里不仅有灯光的色彩,还有声音,我不禁想到一个词:震耳欲聋,真够热闹的。

 

师:结合自身体会谈到了年的声音,多热闹!

 

生4: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这热闹中蕴涵着深深的情。

 

师:棒极了!这正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也是中国年的情味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除夕之夜。(播放爆竹音像和喜庆乐曲)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场景?

 

生1: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开心地放着鞭炮。

 

生2: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欢庆。

 

生3:我似乎看到了人们点着灯笼在游玩。

 

生4:我似乎看到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着各种美食。

 

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师引读: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生接读──

 

这还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生接读──

 

这更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生接读──

 

(教后反思:片段一虽然也想体现出除夕的热闹,并以读为手段,但学生只是感悟到文字表层的意思,没有深入,热闹的感受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而片段二有效地引入了三种手段:第一,音像造境,喜庆的爆竹声、欢快的音乐声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第二,古诗链接,王安石的《元日》在此时出现十分恰当,中华传统和文化都巧含其中;第三,展开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充分想象场景,这样结合自身的移情体验拉近了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此时,教师适时引读,水到渠成。为达成这一目标,还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了谈自己过年时有哪些趣事;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兴趣浓厚、气氛热烈。应该说,这些策略的实施真是做到同学们的心坎里去了。)

 

老舍语言的品味

 

理想状态:在理解感悟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浓浓的京味儿,并能用读较好地体现出来。

 

片段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