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走向“讲坛”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神坛”、“讲坛”小议:《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染病而死,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在“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语名师观摩会上,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还余音袅袅。她对教材有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深深地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境界里。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形式或是课堂语言,邯郸学步只会让我们摸不清来时的路。如何从名师课堂的“神坛”走向适合自己课堂设计的“讲坛”呢?我们决定采用“拿来主义”,大胆借闫学老师的课堂智慧,做了一些借鉴与突破,结合执教老师自身特点,力求在设计上更接近常态课,更贴近自己的学生的现状上出新意。

 

案例展示: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试述这个故事。

 

2.反复诵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谊,体会知音难觅、友情可贵的情感

 

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味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活动:

 

我们先来做一个语文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流水潺潺)你能照样子填空吗?【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白雪(皑皑)】齐读,尝试颠倒读。

 

【点评:这一节,看似与文本的内容并无关联,却是为下文“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对于学生的课堂语言训练、积累意义重大。但考虑到自己班级学生的日常积累可能有限,隐约中感觉班上学生的差距,我们把借鉴闫学老师的“照样子说AABC式的词语”调整为“一起读一读这些AABC式的词语”。同时,借机向学生提升读的要求──争取读出味道和感觉,如古人一般。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预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全文

 

1)侃侃聊聊

 

1.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板书:难】

 

2.学会的标准是什么?【板书:会】

 

3.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板书:好】

 

以上环节均由孩子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4.今天请大家即当学生,又当评判。课后要评一评,看看难点咱们解决了没有;文言文,你学会了没有?咱们再来想想,课余还可以做些什么,争取学得更好。

 

【点评:只有谈话,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2)延伸背景

 

1.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对于俞伯牙,课前预习中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

 

2.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

 

3)品读课题

 

读一遍课题──《伯牙绝弦》

 

1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