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走向“讲坛”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7.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孩子根据课前练习,尝试用文言形式夸奖伯牙的琴声)
【点评:一直很喜欢闫学老师的这个设计,此处,我们大胆地模仿了闫老师的设计,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8.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心弦相通】
7.此时二人相遇,心情如何?(板书:喜)把1-4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
(3)三品。
1.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三件事: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对于伯牙而言,做出这些决定,他心里好受吗?(孩子自由发言【板书:悲】)
2.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孩子以不同身份尝试劝说)
3.这些劝有用吗?在伯牙的心中,他只看中一件事,那就是“世再无知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还是做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孩子自由发言,【板书: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由此我们设计了以“三品知音”为主线,引导学生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双重目的。相对闫学老师在异地借班上课,我们使用了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并有信心他们对“知音”会有个性化的理解,比较闫学老师,这对执教老师是个优势,也正因为这个出发点才促使这一环节的产生。】
三、升华:弦断几人听?
1.教师总结: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就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2.孩子畅谈体会后再次集体朗读。
3.回顾总结:学完之后,你们说说,文言难不难?今天,你学会了没有?【板书:不难,学会】
在课后,你想做些什么?(孩子自由发言:办小报,读相关故事,演课本剧……)
4.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把全文朗读一遍。全体背诵。【配乐朗读】
【点评:课上到这儿,因前有“三品知音”作为铺垫,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通过全课教学,我们也感觉到,模仿名师,不是模仿名师的课堂程序,而是走近名师的思想精髓,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水平,特别是之执教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出适合自己与学生的平民化的真实的常态课。通过执教这样的常态课可建立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学习桥梁,实现与名师的心灵相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