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

2.体会作者围绕“知音”这个主题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3.感悟艺术家用艺术为人民带来快乐的情操。

二、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意思;自读课后资料,了解贝多芬;了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内容。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读课文情况,随着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侧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况,指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你们也概括出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但是,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样的?

在读书时,将兄妹两个联想与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内容大致读懂,并练习概括出来:贝多芬创作了一首表现“月光下,海面从优美平静到波涛汹涌发生变化”的曲子。

体会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月光曲的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1.读书,进一步体会这段话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月光曲剪辑(能够表现变化的几个部分的剪辑)。

2.体会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作者写皮鞋匠,写的是他“好像面对”,写妹妹是“她仿佛也看到了”,两者写法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如果改成“他们好像面对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哥哥想到的内容是联想,因为过去他看过,而妹妹则是想象,一个盲女孩,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联系起来、再现出来,只能靠想象,所以写妹妹“仿佛也看到了”。

3.讨论:如果不写联想和想象,只是交代:贝多芬在月光下又为他们弹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明确:不行,这样的话,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现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仅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魅力,而在本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要体会“贝多芬、兄妹”他们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当中表现的是这个主题。)

课下作业

思考: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

月光曲的意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来的。

(二)解决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