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京的春节》的美丽邂逅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老舍语言的品味

 

理想状态:在理解感悟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浓浓的京味儿,并能用读较好地体现出来。

 

片段一

 

师:谈谈你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的理解。

 

生1:它写得很好,让我们明白腊八粥里的原料相当多。

 

生2:老舍先生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腊八粥的原料都写出来了。

 

生3:我认为这样写挺有意思。

 

师:这挺有意思正是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诙谐幽默。我们一起读,读出这幽默诙谐。(生齐读,感觉很平淡。)

 

片段二

 

师:吃过腊八粥吗?谁来介绍腊八粥里有哪些东西?

 

生1:有粳米、糯米、薏米、黄豆、绿豆、红豆,还有核桃仁、花生……

 

师:了不得,知道这么多!当这么多米、豆、果仁放在你面前,你想到什么词?

 

生2:丰富多彩。

 

生3:应有尽有。

 

生4:垂涎三尺。

 

师: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我也想读读──(师示范读该句,读得很风趣。)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一部分说风趣,一部分说幽默。)

 

师: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生齐读,果然读出了幽默风趣。)

 

(教后反思:如何品出那份风趣幽默?片段一在学生感悟后,很直白地揭示出老舍的语言风格,然后让学生读出来。当时自己心里还是很明白的,要让学生品出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但学生并未深刻感悟,所以强加的感受是很难读出效果的。而片段二采用了这么几个方法,达到人文浸润的效果。方法一:联系自身体验说出腊八粥的原料。方法二:由此想象自己会用什么语言,再与老舍先生的语言对比。方法三:师用范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迅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熟识──成功的味道

 

说“成功”,因为它让我经历了一次难得的教学之旅,顿悟到教学原来可以这样去思考、这样去操作。

 

经过多次锤炼后,《北京的春节》日臻成熟,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特色:“模块设计,大开大合,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读学写上都有收获。”

 

我带着《北京的春节》来到瑞雪纷飞的北京,在第六届两岸四地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展示后,老师们发来了这样的感言:

 

教师A:整节课落实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B: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起到了组织、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C: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了老舍语言的味道,使课堂弥漫着过年的气氛。

 

教师D:这是一节不同于以往大陆课的创新课,没有了老师的“雄霸天下”,更多的是老师导学的智慧和学生的精彩绽放,值得借鉴。

 

其实,我得感谢《北京的春节》,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窗外该是怎样的风景呢?我们对文本解读的点该落在何处?学生的位置该放在何处?老师的导学又该怎样进行?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深思。

 

《北京的春节》也许并不是我十七年教学历程中最满意的一节课,但它的成功在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为的是谁?有句话这样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我们的课堂之路又该通向何方?《北京的春节》磨课经历告诉我: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他们的轻松、愉快、自主、精彩,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构建一个真实而又精彩的课堂。

 

尾声

 

说老实话,开始与《北京的春节》的邂逅让我痛苦、挣扎,不得其法;但现在我很想在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就是“美丽的邂逅”,我感激这次不期中的偶遇,它促使我改变了教学的思维方式。这次的蜕变,可能会让学生们更喜爱这样的我、这样的课堂。我真心期待教学之路上多几次这样的“美丽邂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