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孔国平(以下简称“孔”):翻开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便有了一种窃喜。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中这些跨越了时空仍然璀璨的作品,犹如巨人的肩膀,可以托起孩子,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这组课文里,孩子们既能与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郎明仙(以下简称“郎”):“外国名著名篇”的编排思路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视野,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
孔:常听人说,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有用的东西。一篇名著,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滋味隽永,这就是经典与平庸作品的区别。教材这样安排,大概也有引领孩子“亲近经典”的意图吧。
郎:确实如此。“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除了兴趣以外,读什么书也是有讲究的。经典作品,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确实具有感染读者的潜在力量。余秋雨说:“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另一位外国作家则干脆把没读过名著的人比喻为“精神上的残疾人”。朱光潜先生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像人喝酒,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阅读的品位也是如此。
孔:可是遗憾的是,明知道哪些是名著,但不见得会去读。一般的名著都篇幅较长,孩子们望而生畏,再加上经典名著所写内容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们不太容易领会其中的深意。不像看电视、上网或读些动漫书等来得轻松有趣,富有刺激。今天这个时代,孩子们不喜欢读经典名著是客观现实,不知道如何才能引领孩子一起跨越从“快餐式阅读”到“经典名著阅读”这道鸿沟?
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很多名著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的。像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也是个孩子,和我们的小读者有着相近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也和很多孩子一样,聪明、顽皮、淘气。读着汤姆的故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和主人公一起时时感受到“那种奇怪而悦人的震撼”,甚至会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马克·吐温自己也说过:“这本小说中的冒险故事确曾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些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
孔: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去读。就像学游泳,须得自己下水,亲身体验一回。不仅让孩子们读,教师自己也读,不仅读它里面讲述的故事,也看它是怎样借着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阅读经历,在情感和趣味上就会亲近起来,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郎:品尝到阅读的乐趣,是编排这组课文的首要目的,我认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也就是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独特的形式,一是列为“略读课文”,内容上只要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方法上则更为放手;二是采用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这在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也是一种创新。
孔:这样的形式,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实际教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把握呢?
郎:既然是略读课文,就不能把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课文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编排,是独具匠心的。孩子们既可以在“梗概”中了解作品的全貌,获得原初的感觉和冲动,又可以在“精彩片段”中品尝作品的语言魅力。文学阅读的两大要义,都得以体现。所以,教学的时候,“梗概”部分,重在“了解”;“精彩片段”部分,重在“品尝”。
孔:那么,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部分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
郎:我认为至少应该了解这三方面的内容: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汤姆哪些冒险的经历?这部小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阅读初期的真实体验。这时候的体验还是粗浅的、漫不经心的,还是远观“森林”的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这个体验又是极其宝贵的,它直接引起孩子“作品是否吸引人”的感觉,决定了孩子进一步阅读的动力程度。可以说,学生从“没有体验”到“有所体验”,是第一个跨越。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通过“精彩片段”的品尝,让学生从“有所体验”到“深入体验”。这种“品尝”需要细致一点,不宜囫囵吞枣。我赞同朱熹的说法:“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通过专心的阅读,把握精髓。
孔:这个“精髓”究竟指什么?能不能具体展开来讲?
郎: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来讲,我们阅读“精彩片段”,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要找到“精彩片段”与“梗概”的“焊接点”,看看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整部小说就像一条项链,片段仅仅是其中的一颗珠子,珠子单看或许很美,但远远比不上整条项链所散发的迷人魅力,而且,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了。第二,要从看似平凡的不经意之处,发现作品的奥妙和奇崛。比如,你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哪些地方令你产生了疑问?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你认为最精彩?对汤姆这个人物,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阅读期待与作品现实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初步领略艺术家创作的匠心,就如丹纳所言,“作家搀着我们的手”,去深入体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