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涣简介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边塞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也因为太入迷了,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不务正业。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于文章写作。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王之贲,在他们的指导下,王之涣不久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输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天性豪迈,对于参加科场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他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访寻黄河南北的名胜古迹。

  有关他的事迹不多,但「旗亭」宴饮一事,可是流传千古的美谈,提到王之涣,就不能不说旗亭故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名气都很大,谁也不输谁,谁也不服谁。有一日,天气冷下着小雪,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小有名气的歌妓,奏起了各种乐器助兴,曲曲动听,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一向对诗歌颇自负的王昌龄,这时开口说:「我们三人各拥有诗名,谁也不服谁,到底那个人最好?每每争执不下而难以定夺,何不趁着这次聚会,暗地里观看那些歌妓的演唱,看她们所吟唱的诗是谁写的,谁最多,谁就是第一名,以此类推,你们意下如何?」高适和王之涣对自己充满信心,便一口答应。话才说完,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的是王昌龄的诗句,王昌龄立刻在墙上画一,并且说着:「绝句一首。」没多久另外一位歌唱着:「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还未唱完,高适就学王昌龄在墙壁上横手一画,说:「是小弟的绝句。」不久又上来一位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我的!」王昌龄在墙上画上第二画。王之涣自以为得名很久了,不料接连落空,心里不是滋味,赶忙站起来他边说边指着其中最年轻俊美的说:「那位梳着双髻,云鬓像秋水,现在正红得发紫的歌妓,你们看到没有?」高适和王昌龄都点了点头,王之涣继续说:「看她所唱的,一定是我的诗歌」过了一阵,终于轮到那位他们等待的人了,她轻展歌喉,声如黄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焕的诗。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馆藏有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上一篇:凉州词     下一篇:刘禹锡《浪淘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