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 ,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