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教材简析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聆听,在于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于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聆听,包括与人交流中认真地听对方的意见,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建立友谊;也包括听音乐时用心与乐曲交流。课文写的是后者。课文以“我闭上双眼,凝神遐想”开始,回忆母亲教我聆听歌曲的情景,“我闭目凝神倾听时,忽然发现自己已能感受到奔泻的水流中有一种微妙的节奏”,发现“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最后,“我”将自己关于聆听的经验用到治疗中,竟然帮助一个小姑娘获取了“听”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学会了在聆听中,“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
  课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叙述顺序简单明了,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了解课文的大体结构并不困难。但课文对于“倾听”的心理描写,与我们从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中国式的写实文章,而是带着西方文学的某些特点:善于用心理描写来引发读者的情绪,完善文章的叙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理解“没有节奏,没有深度,没有灵魂”、“聆听自己心中的歌”、“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等虚化的文字,可能有一些困难。这就要求他们能够联系自己听音乐、听声音的实际感受来体会文字内的意义。文章的结尾道出了作者的心声:“我只不过教她如何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围绕“如何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再通读全文,就容易理解课文中那些虚化空灵的文字了。
  全文共有13段,可以分作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12段,写的是“我”回忆母亲教我聆听歌曲的情景。第二部分是第13段,写“我”成为一名治疗听力缺陷的医师以后,用母亲教“我”的方法让一个听力很差的小姑娘学会了聆听,让她焕发出生活的自信。
  本课的重点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聆听去召唤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部分(1~12段):在雷声中,“我”感到害怕。母亲让“我”聆听暴风雨里的歌声,有了节奏、深度的鼓声,让音乐有了灵魂。“我”从雷声里听到了竖琴的声音,被它带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后来,母亲又教“我”聆听自己心中的歌,明白“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这一部分,写出了“我”是如何学会聆听音乐的——从令人害怕的雷声中去发现美好的、有节奏感、有灵魂的音乐;从瀑布的声音中去聆听微妙的节奏。其实说到底,并不是“我”真的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我”在母亲的熏陶下懂得了聆听的道理——从万物的声音中寻找美好的东西。
  第二部分(13段):学会聆听,不仅是在音乐方面可以获得灵感,本文中,它的美妙之处更在于帮助人度过人生中的苦难。这一部分仅仅写了一个事例:一个小姑娘听力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我”对她的治疗收效很慢,她自己和她父母都有些绝望了。这时,“我”用母亲教我的方法——聆听。聆听,不仅是认真地听,还要用心去感受、去寻找声音中美好的东西。用这样的方法,小姑娘爱上了听音乐,同时,她还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会聆听,学会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那些看起来的困难或者苦难,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美好的东西,找到生命的力量。后一层意思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文字间体会到。
  课后第1题: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纵览全文,形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初读课文,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就能基本弄清楚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中,母亲教“我”听了这些歌:在五六岁的那一年,当惊雷滚滚而来,“我”惊恐万分的时候,母亲教“我”听“暴风雨里”的歌声。后来,在观赏瀑布时,母亲又教我聆听自己心中的歌。
  课后第2题:这道题所讲的内容揭示了聆听的方法。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蕴藏着音乐,音乐无处不在。第二层意思是:要聆听到这些音乐,我们不能置身其外,而要融入其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捕捉。课后第3题:这道题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培养他们理解词语的能力。选择两个词语写一句话,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上一篇:中华星     下一篇:《学会聆听》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