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六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