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请假的时候》教学反思之二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篇幅很长。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太阳请假的原因,知道人们在太阳请假后想了哪些办法来解决生活问题。然后围绕“人们采取的这些措施结果都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一中心问题研读课文,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第二课时主要是围绕上一课时的中心问题进行交流展示,另外,我安排了一个质疑环节,针对课文在行文或是逻辑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课时的交流我把两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大组来进行汇报,一个小组中心发言,一个小组补充发言,这样既使每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又能节省一些时间。
  考虑到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跟以往学习的写景的、或是记事的包含了作者强烈情感的文章不一样,这一篇课文是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所以在课前下发的导学案中进行了提醒,提醒学生要从理解科学道理这个角度来进行体会,同时我也提醒大家,尽管课文是要给我们讲科学道理,但它是我们的“课文”,我们在进行体会时仍然要从语言文字来入手。在课堂上,四个汇报组都能按照导学案的指导写读书体会,发言也不乏精彩:有的课文和插图进行想象,想象人们失去太阳的照耀后,行为不便的样子,想象河流干涸的样子并与之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情景对比,想象人们失去太阳后懊恼的样子;有的扣住语段中的关键词体会,如,抓住“人们跑去问最博学的天文学家”中的“最博学”这个词语体会人们急切地想要知道月亮不发光的原因,体会人们对光明的期盼;有的结合课文中人们懒惰产生的后果,联系实际生活体会课文给我们人生道理等等。今天担任评价组的的是炫酷组的同学,徐芳方同学用一组抒情的排比句给予发言小组极高的评价,邓友恒同学的评价虽然语言不太流畅,但是句句命中“耙心”,把发言同学运用的方法尽纳评价中。课文的最后部分,是太阳复工了,因为是非重点,只是以读代讲,一掠而过,自己感觉处理得比较得当。但是今天的交流时间拖得有点长,在让孩子们交流在课外了解到的太阳与人类的科学常识之后,进入对课文的质疑环节。因为导学案上设计了这个问题,问题一经抛出,不少的孩子就举起了手,刚刚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修改意见,下课铃已经响起了,节奏强烈的出操音乐盖过了孩子们的声音……这个环节,是展示孩子们思维深度的活动,没有尽兴,很是遗憾!
  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我对照课文把课堂上的细节又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整体感觉是,自己感到上课非常轻松,除了偶尔的提示和方法的总结,我基本上处于聆听的状态,学生比较活跃,其它同学也对发言同学的所讲的内容也较感兴趣。应该说,这节课,在听和说的训练方面,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站在课堂之外再来审视,缺憾也显而易见:首先,虽然大家的体会语言组织流畅,而且言之有物,但是补充发言的同学与中心发言的同学所说的内容有重复。比如,有的同学针对某一个细节进行想象,补充发言的同学也是对此进行想象,只是所想到的画面、所表述的语言不太一样,但他们要表达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这使得补充发言的意义不大。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其次,同学们在抠词抠句方面还欠些火候。例如,写太阳与风的关系这一个部分,“可是,一点儿风都没有,不但最小的树叶静静不动,连微细的尘埃也飞不起来。”这句话中的“不但…连”“微细”等词语没有被提出来。再如,在讲到太阳与河流的关系时,有几个“不再”、“不可能”、“也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了”等词语也没有被关注。再次,朗读的落实不够好。课文较长,其中讲科学道理的部分也较长,这是在课前就让我比较纠结的问题,课堂上果然没有处理好。最后,复述课文这一目标没有落实。本来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让学生朗读关键段和讲述科学道理自选择其一来进行,但是“太阳与风”这个部分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有些复杂,不重点研读这个部分的学生,也许对太阳与风的关系理解得并不透彻,而在课文上我又没有时间去检验。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但是带给我的思考却很多:怎样在学生无法深入的细节进行学习干预?小组展示时,怎样使参与面进一步扩大?怎样在教长课文时兼顾朗读?
  有声有色,在品赏声色之时聚沙成塔;有得有失,在权衡得失之间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