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的课文从哪里下手——《梅花魂》解读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上看了老师们对这课的教学,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动放弃了对语文形式的探究,把“炮火”集中在对外祖父一颗火红爱国心的歌颂上,又是放《我的中国心》的音乐,又是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画,有的还让学生深情地替外祖父写写对祖国眷恋之情的话。
不是说这样做不对。但如果只做这些,还以为是在教语文,就真的不对了。
这是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种文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杨朔先生为代表,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模式:先确定一个正确(崇高、伟大、光明)的主题,然后找一个事物来比拟这个主题,此事物在行文中反复出现,提醒读者注意此事物背后附着的那个主题,最后在结尾点出事物和主题的关联。
因此,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外祖父,不如说是一颗心、一份情。
这颗心是爱国之心,这份情是对祖国眷恋之情。作者为这颗心、这份情借的事物就是梅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对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文章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时间长了,会走向僵化,这不是文学发展的正路,文学应该探讨更多、更丰富、更个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认识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因此,从那以后,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大作家手里出现的就很少了,这种模式基本上算是被文坛抛弃了吧。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篇文章学生不值得学呢?那就错了。被成熟作家扔掉的玩意,不代表也应该被小学生扔掉。恰恰相反,学生初学写作,这种有套路、有模式的文章正可以多见识一番,见识多了,眼界有了,会用比较老套但有套路的招式了,后面才能欣赏更好的、有个性的作品,也才有可能写出更棒的、有特点的文章。
该从哪里下手解读呢?
很简单,就着落在“借物抒情”这四个字上。
哪怕只读一遍课文,学生也很容易知道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母亲的感情。再多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可以问学生:既然要表达这个主题,作者是痛痛快快让文中的外祖父直接用语言、用行动来表现主题的吗?学生答“不是的”,这就奇怪了:平常我们读文章、写作文不是最喜欢用语言、用行动、用心理来表现主题吗?这篇文章真是有点奇怪。那它是用什么来表现爱国这个主题的呢?再一浏览课文,学生会发现,作者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题的。这就可以点出借物抒情是这篇文章的特征了,接下来就可分析作者的借物抒情是怎么成功的。
1.题目不绕弯子,直接告诉读者,我这是借物抒情:借梅花,抒梅花之“魂”。
2.首尾也不绕弯子,直接告诉读者,我这是借物抒情。
首: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3.正文中就不能这么直接告诉了。这好比变魔术,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前面的告诉是让读者一上来就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如同知道魔术是假的,正文中就要做假动作、布疑阵、使障眼法了。
正文中直接写到梅花的有这几个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第十二自然段: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第十三自然段:“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第十五自然段: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其中3、12、13三个自然段对比的手法也值得研究:一层对比是我得外祖父宠爱,摆弄他的古玩很正常,但弄脏了一幅墨梅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竟大为生气。这里开始埋下了个伏笔。作者在积蓄力量,到12自然段,这力量爆发了,出现了另一个让人不易想到的对比:为这幅最珍爱的墨梅被弄脏曾大大生气的外祖父,现在竟将这墨梅送给了“我”。
第13自然段外祖父讲的一番话把前面的秘密揭开了:爱梅,就是爱国;爱梅,就是要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
读者阅读至此,心里一个疙瘩解开了。疑问得到释放,情绪被外祖父振奋,一个作者预设的高潮成功了。
至于15自然段,我认为大可不必再出现梅花。前面梅花的出现是一层层蓄势而来,到13自然段,这“势”已得到释放,读者心里已出现了一个阅读高潮,到15自然段再插上一块绣了梅花的手绢,且不说让人怀疑故事的真伪(同船走的还有“妈妈”,外祖父把这份情不向女儿表达,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向还幼小的外孙女表达?),在这里再出现梅花,也有点突兀、生硬,甚至做作。
有人问了,不是还写了外祖父的其他事吗,比如背诵思乡的诗句落泪,不能回国“呜呜呜”哭起来。这里不是没有梅花吗。
是的。这里确实没有梅花。
但这也不是文章的败笔,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如果写的每件事都是梅花,那才真是变成典型的小学生作文了,写梅花,中间夹杂着其他事,正是作者的障眼法和疑阵。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什么都让你一眼看透了,就不好玩了。
附:人教版课文
梅花魂
陈慧瑛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2.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3.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4.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5.“干吗要回去呢?”
6.“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7.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8.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9.“外公年纪太大了……”
10.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吧!”
11.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2.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1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4.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5.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之三
下一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之四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