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出塞》的教学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去年曾听吴冬喜老师的《出塞》,吴老师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意义的解读。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前不久,正好教到这课,觉得这课还有另一种解读的方式,现将上课的教学设计写出来,盼指正。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诗,自学初步体会诗歌,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后的作业,是一次弹性作业,给予学生三个资料的提示,是希望学生学会写读书的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提示:
    资料一: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By wuful发表评论于2006-3-12 9:26:00

  读了佘大师的设计,觉得其中有三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