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教学参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较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②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对词语的理解。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溶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使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慢慢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溶洞底部直立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它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下来,由少积多,由下向上增长,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四、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洞口、外洞和内洞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