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诵读颁奖词,真情引入。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一段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
  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同学们猜猜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
  生:季羡林老人,我们曾学过他写的《夹竹桃》。
  师:是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动着每一个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颁奖词,“未成曲调先有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激起他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寻找感动。
  师:课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不作交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谁来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生: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精瘦”,说明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从第十自然段:“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的话说明他爱大山,离不开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张老师深谙其道,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品味语言文字,从而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对老人的解读。)

  三、抓住语言,体味感动。
  师:读了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位扫路老人,了解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令人感动不已。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仔细细品一品老人的语言,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与文中人物交流,无声地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笔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动。
  {读书批注是培养学生专注性品质的手段;学生在阅读过程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语言文字,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会老人的语言背后蕴含的“弦外音”,这是探究性阅读的精髓。}
  师:大家的一定收获了不少感动。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真会倾听,达到了听话听音的境界了!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生:(众生齐声)累。
  生:(一生大喊)不累。
  师:我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观点不同,以理说明。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积极利用,这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生:我认为老人累,是因为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从对游人及作者的登天游峰地描写也能体现出来。
  师:能读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石梯”比作“银丝”,说明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火眼金睛,你们真会读书。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
  生:课文的第七节中的一、二句话也能看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生:“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累不累?
  生:累,非常累。
  师: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
  (学生练读)
  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师:读书不仅要读语言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这节中有一个省略号,你能读懂它吗?
  生:我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老人扫路的辛苦。
  生:我读出了老人扫路的时间长。
  生:我认为省略号省去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几十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着天游峰的高耸入云的石阶。他太了不起了!
  师:你们同样了不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究竟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请大家捧起书,再来读读这一节,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受。
  (学生再读第七节)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师:面对这样艰辛的工作,老人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第六节)
  (投影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生:(说老人不累的学生,不解地)老人的工作这么辛苦,他却说不累,这与实际情况不矛盾吗?
  师:(鼓掌)老师先为你敢于表达与众不同观点的勇气鼓掌。那你有没有想想,这矛盾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说明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
  师: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节,读出老人的乐观。
  (学生练读,指名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是的,一个标点也关情。一个省略号中包含着老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学生能从省略号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会有这教学细节。)
  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谁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师: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