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复习提问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师演示简笔画:谜西坡长满松、柏、柘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
    反馈概括: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松的特性决定。(内部原因)
   2、研读“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始终完好无损。”
    A、“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读一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弹性、弯曲、反弹、依旧保持)
     为了便于理解,师用塑料尺来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以此理解“弯曲”“反弹”。
     追问:如果用木头尺子,能否达到这个效果,为什么?从而理解“弹性”和“依旧保持”
     (弹性:这是雪松的特性,与柏、柘、女贞的区别所在。弯曲:这是暂时的,是种退让。反弹:能反弹是在雪松具有弹性的基础上进行。依旧保持:雪松的弯曲,最终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身姿。)
     指导朗读。
    B、“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读一读,找出这句话中四个关键动词(积、压、落、弹)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理解:
     (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承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成功;反复地弹:雪松不屈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
     指导朗读。
   3、至此,这个谜底全揭开了。但有人这样评价雪松:面对大风雪,雪松只是一个劲曲弯曲,这是在向风雪低头,它们是一群弱者。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请大家再次读读第三自然段,等会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证明雪松不是弱者。
     (雪松不是弱者,它的弯曲只是暂时的,是它对付风雪一种手段,它这样做是为了最终的反弹。雪松不但不是弱者,它是一位有计谋的人。如果他像其它杂树那样不弯曲,它的树枝早就被雪压断的,也不会至今还生活在魁北克的山坡,那么那儿也不会有如此奇异的景观。……)
   4、齐读,把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学习4-6
   1、“我敢肯定,……才被大雪摧毁了。”
   2、自由读,谈谈看法。
   3、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4、“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你可以通过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故事不解释这两句话吗?
     讨论交流
     齐读
     读
     口头完成练习(至少选一个)
     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
    人的生活总是如此,在我们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常常受到大的、小的,内部、外部的种种压力。对于这些压力,要尽可能去承受,的确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退让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就为自己创造了生存的环境,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四、作业
    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附板书:
                     10、山谷中的谜底
                谜  东坡只有雪松   西坡有松、柏等杂树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因)
               谜底
                   松树的特性决定(弹性弯曲反弹依旧保持)
                   积 弯 落 弹
               启示  弯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