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生: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参差”这个词你也能读准确,真了不起!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师:板书参差cēncī,我们在哪个四字词语中经常见到它?
  生:参差不齐
  师:同学们的身高参差不齐;我们的手指参差不齐。还有
  生:我们的头发参差不齐。
  生:我们的牙齿参差不齐。
  生:树林里的树参差不齐。
  师:你们伸出来的小手参差不齐。(学生在老师的体态语言带动下都举起了
  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你也来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生: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幻想带来了惊喜!句子读如此通顺,那这一段话一定也能读得好!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话读得如此流畅,掌声鼓励!
  5、师:文章哪里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
  生:第4节。
  师:谁愿意读的?
  师:不简单,字字清晰!你最后一个反问句读的特别好,再读一次!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学生受到鼓励,反问句的语气读得更强调了。)
  师:读得很有反问句的说服力!我们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标点符号,还要关注句式特点!这一个句子就很有特色(屏幕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每个短语的前半部分,你们读短语的后半部分!
  师:不错,再换个形式。我和你们调个个儿读!你们读前面的,老师读后面的。
  师:再换个形式,男生读上一个短语,女生读下个短语!
  师:读着读着,短语的节奏美就读出来了!我们刚才读了课文的开头结尾,第2、4、5自然段、,还有哪一自然段没有读呢?
  生:第3自然段。
  师:我们现在来自由第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主要写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了?
  生:主要写院子里花很美。
  生:主要写院子里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师:那写到夹竹桃了吗?
  生:没有
  师:你心中有疑问吗?
  生:课题是夹竹桃,可是这里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你真会动脑筋!谁能告诉他?
  生:作者写这些院子里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花期长。
  师:这些花只开一季,而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夹竹桃花开几季?
  师:哦,联系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第3自然段应该属于那一部分呢?
  生:写韧性这一部分。
  师:板书3
  6、师:好,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就清晰了。这篇文章首尾呼应,总分总结构,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他的
  生:花色、韧性、引起的幻想。
  三、理解花色初识情怀。
  1、师: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独爱菊,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只爱莲,作者却认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的院子,去看一看那两盆夹竹桃的花色。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2、师:老师发现我们六(6)班同学读书很会思考,在有困惑的地方还打上了问号?你们看——(出示学生课本,问:你为什么在这里打上了问号?
  生:我觉得这里不应该用“也”,前面没有介绍其他地方的夹竹桃。
  师:你读书真仔细,字字入眼!有谁知道?
  生:我觉得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了夹竹桃,这里就可以写“也”
  师:是呀,文章上文提到了,下文出现“也”字就不觉得突然了,这也是一种照应。是上下文的的照应。
  师: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找到原文读一读才知道,课文是原文的节选,在这段文字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现在明白为什么用“也”了吗?
  生:是因为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家乡其他人家种夹竹桃了,所以要说我家“也”
  有两盆夹竹桃。
  3、师:还有什么困惑吗?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作者为什么却觉得这两盆花相处得很融洽呢?
  师:这个问题来源于文中那句话呢?我们大家找一找,画一画!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师:能给这句话中的融洽找个近义词吗?
  生:和谐
  生:和睦
  生:谐调
  师:文中也有两个词很形象的解释了融洽这个词语?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示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读得再融洽一些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更融洽了
  师: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
  生:自由读2004年4月,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同伴像花一样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人与人要和睦
  师:你读懂了季老先生的心意。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边读边想象。
  生:齐读这段话。
  师: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取个有趣的名字吗?
  生:雪火相容图
  生:红白相映图
  生:和睦相处图
  师:恰如其分!掌声送给她!
  师: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他希望人与人融洽、和谐。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师期待的目光暗示学生读文中第二自然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样的语言,质朴而不乏睿智;这么美的朗读真情如雪。听着,听着,我的心田开阔了、舒坦了,世界融洽和谐,世界如此之美!
  四、总结激趣,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夹竹桃花色美,季老先生的语言美,你们专注学习的热情美。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夹竹桃的韧性之美,引起的幻想之美,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1)读《夹竹桃原文》(2)搜集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教学反思: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本文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文章结构严谨。开篇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作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袁向东曾评季羡林的散文《夹竹桃》——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
  学习这篇文章,就要理解季老写作的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并发表在1963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原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联系季老的生活经历,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
  学习这篇文章,还要真正地理解季老的人生情怀。季羡林和温家宝总理曾经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他认为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理解文中的两盆夹竹桃的融洽。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夹竹桃美丽又谦逊,动人又具韧性。季羡林老先生也是一个淡泊明志、默默奉献、诚以待人的学者。他有着波澜不惊的性格,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才会对夹竹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借笔抒怀,所以在季羡林写夹竹桃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夹竹桃而写夹竹桃,而在陈述自己喜爱夹竹桃的同时,也在含蓄地表达着自己要做夹竹桃一样普通的但是却有韧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