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说理性文章的特色——《学与问》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
  《学与问》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全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观点,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明确的摆出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文章的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勤学好问就好比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可以使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再次点明了中心论点。全文叙述流畅,观点明晰,层层推进。在教学时我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注重“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一】速读课文——明理

  环节如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有关学与问的道理?(学生畅所欲言)
  2.课题叫学与问,你觉得课文主要是讲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问)
  3.读了这些说明道理的句子你有什么收获呢?(自由交流、相机引导)
  【板块二】品读课文——明例
  环节如下:
  1.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道理说清楚的?(举例子)介绍哥白尼和沈括的杰出成就,并请学生用课题中的词语概括以下二位学者是个怎样的人?(有学问的人)
  2.默读课文2—4小节,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在交流中注意好问、缠、问这问那、稀奇古怪的理解与朗读以及沈括在问不得解得情况下依然把问题放在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以解决的细节。
  3.引读最后一个小节的内容。

  【板块三】内化课文——说理
  1.设置情境: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此时你就是那位智者,你能给老二一些劝告吗?(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说话练习)
  2.提高要求:有了道理能不能说两个例子来说服一下老二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实在没有就直接引用文中的例子)
  3.比较用上例子和只说道理的区别。(有理——有例——有力)引导学生感知一般的说明事理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说理性文章)
          勤学好问    有理
          观察思考    有例
          求得真知    有力

  【教学反思】
  一、以“文脉”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
  课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首先让孩子们通过和课文的对话,摆出课文的观点,接着品读文中事例,使观点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内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在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带领下,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学得轻松,学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现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以“写法”为依据,展开细节设计。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说话板块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摆事实,讲道理”的优势,也进一步知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板书的设计也围绕课文的描述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精致。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
  新课标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让教师“用”教科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安全感。整节课学生围绕两个大的问题,要么阅读,要么思考,要么交流,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这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站在导学、助学的位置,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留给了学生,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处处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鼓励,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的身心极大地鼓舞。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