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学要求:
1.结合学生质疑,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介绍了哪些知识,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3.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
二、设计思路:
1.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模仿别人说话,不是用别人说话的方式取代自己原有的表达方式,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让自己的表达能力自然生长。
2.进行板块设计,力求简洁。预设越充分,越容易控制学生。同时尽量不要表扬孩子的学习表现(这也是一种外在控制),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文本及语言本身的兴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判断主旨:
1.导入新课。
2.出示伊林的介绍,指名读。
伊林是前苏联作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时他常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在厨房里制造肥皂,按照配方制作鞋油……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为孩子们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kuàizhì)人口的科普作品。他的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生动。
3.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伊林为什么要为孩子们写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问:
1.在初读课文时,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出示问题)谁来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自己尝试解决。
3.讨论交流,教师倾听、指导。
重点抓住“作者为什么把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称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知识。
(三)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1.说说你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给同学们听听。
2.看看课文是怎么生动地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
(1)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
(3)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3.仿写片段,交流。
(四)尝试进行批判阅读:
1.课文里的哪些知识很有意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你?
2.哪些知识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产生了怀疑?
(五)总结课文,推荐读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老师,你能像孔子一样上课吗?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