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片段一:
  师;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
  生:屈原、王昌龄、陆游……
  师: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
  生:他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
  生:本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叫做《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新理念上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生:(略沉默)我知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师:很好,你知道陆游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吗?何以见之?
  生:从“工夫”二字,说明学诗做学问要有刻苦精神,“在诗外”说明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实践。
  师:记得太清楚了,说得太好了。(板书:刻苦联系生活实践)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也表达了相近的诗旨,这首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
  生:“津,律”……
  师:秀才读字读半边,那“聿”还读“津”、“律”吗?
  生:不读,读yü
  师:很好,齐读题目。
  [评析]
  古人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思想风格往往是其为人治学的真实反映,故欲欣赏其作品,必先知其人,倘不能知其人,则较难深刻全面理解其作品。该教师选择由其人引入其诗的方法是符合文学欣赏规律的,同时,借此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陆游的信息资料库,一个矢志中兴,老骥伏枥的爱国赤子形象便形成于学生心目中,作者人物形象的清晰界定,就便于学生研读其他作品了。古人为诗大多以组诗形式出现,因此,一些诗作旨意大低是相近的。教者借助对旧知的解析、理解,触类旁通,在新知与旧知间建立联系,很好地为学习新诗扫清障碍,这首诗蕴含的旨意,难点便迎刃而解,掌握诗旨后,学习文本便会轻而易举,为后面的拓展欣赏赢得时间,做好准备。

  片断二:
  师:陆游冬夜读书领悟到哪些道理要来训示了聿呢?
  (出示诗句意,指名诵读)
  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
  少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从纸本上得到的知识始终觉得肤浅不完善,
  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要亲身践行。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将各句中的一些字词删去,这样将各句压缩成七个字,成一首七绝诗,如何?
  生:(第一句)古人学问不遗力,古人为学不遗力……
  (第二句)少年用功老才成,少年工夫老才成……
  (第三句)纸上知识终觉浅,纸上得来终不全……
  (第四句)深刻理解要践行,理解知识要亲行……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现在请你将你的诗和陆游的诗比较一下,有哪些不一样?
  生:(作比较)有些字不一样,如第一句中的“无”,第二句中的“始”,第四句中的“绝”、“知”、“躬”。
  师:根据你的理解,这些字在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没有;“始”:才;“绝”:深刻,彻底;“知”:理解;“躬”:亲身。
  师:好,再将这些字换到你的诗里看看和陆游的诗一样吗?读读你的诗。
  ……
  [评析]
  教学古诗,大多教师都会按呈现诗句→解释字→理解句意的顺序,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习惯,兴趣不大,然该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励引导学生删减字词成七绝诗,这一举措显然与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诗过程相符,简言之,是按照写诗的过程来教学诗歌,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带领学生融入到诗里。再者,这样“由博返约”,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诗,也能做小诗人,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见,不亦乐乎。学生说的句子与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诗,因为是自己写的,便更容易理解识记,学习难点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片段三:
  师: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生:做学问不仅要有刻苦精神,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即要联系生活实践。
  师:对了,其实作者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他另一些诗作中。如,《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集后》(师出示诗作)
  题目中有个生字怎么读呢?
  生:与本课的“聿”读音相同。
  师;对了,“君”指萧彦毓,“君诗妙处”指什么呢?
  生:“正在山程水驿中”
  师:想想“山程水驿”就是指本课学到的哪个知识点?
  生:联系现实生活实践。
  师:很好啊!其实陆游懂得为诗做学问要联系现实生活实践这个道理,还要得益于他的一段从军经历,作者晚年是如何形容这段经历的呢?出示:《书愤》(并请学生自读,师适当解析)想想诗中哪两句话概括了他这段从军经历?
  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陆游哪种誓要收复失地的满腔爱国热忱。
  师:何以见之?
  生:作者以诸葛亮自比,而诸葛亮始终忠于刘备。
  生:作者到晚年都在想克服中原的北伐大计。
  生:作者头发都已经白了,但仍然要为国效力。
  师:对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还在哪些诗中流露出?
  生:《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是的,陆游就是这样一位满怀赤诚的爱国诗人。在文学史上,人们称陆游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同学们课后广泛搜集阅读陆游的律诗、七绝等,体会他那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
  [评析]
  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教者并没有满足,在巩固阶段,加大了阅读的量,引入了陆游的两首诗,这两首诗显然是教者精心选择的,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集后》恰好既复习了生字,又巩固了诗旨,学生联系前后三首诗整体理解,显然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书愤》则尤能突出学生心目中陆游那爱国志士的形象,把握这一精神要旨,学生读陆游其他爱国诗作便会轻车熟路。两首诗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以后学习阅读陆游其他诗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数得。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曾精辟地说道:“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学到这里,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浓厚,他们渴望在更多的知识中去体会陆游的爱国思想情感和学习理论,该教师就趁热打铁,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上来,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学生运用本节课掌握到的知识去涉猎课外内容,也不会显得多困难了,学得轻松,学习兴趣也就更浓,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此就能很好地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