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分,指分析,有内容的分析与结构的分析。要知道各个部分的内容,还要理清本部分与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本部分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所以分析时要着眼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可见,分析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整体”观念。
  学习一篇文章,在知道其主要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课文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写的等。即了解本课写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着重写人物性格品质。第一、二两个故事是写蔺相如完璧归赵及在渑池会上,第三个故事写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言和。那么,将相言和,前两个故事都没有涉及到,是第三个故事直接点明的,前两个故事有没有写的必要呢?它们与第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个故事是怎么组合成一篇文章呢?这些问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不难读,故事情节也好理解,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可是真正务求理解,达到“大纲”的要求并不容易。怎么思考呢?要教给要领,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上考虑,即什么事引起的将相不和(失和的原因),为什么将相应该讲和(将相人物的重要决定了将相和的意义),为什么又能够言和(和好的条件,两个人一致的思想品质)。这样一分析,就觉得前两段不仅不能没有,而且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