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颠覆和风格的突围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举日——“象”的观照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吧?好的!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观想太阳的样子。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师:很好!现在,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默写词语。)
  师:好的!你写了什么?
  生:车盖,盘盂。
  师:你呢?
  生:车盖,盘盂。
  师: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早上的太阳。
  师:那么“盘盂”呢?
  生:中午的太阳。
  师:请到台前来,把这两个词语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
  生:(上台板书词语。)
  师:写对了。不但写对了,而且这个字儿还写得有模有样、落落大方,真好!和这位同学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师:看来,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好的!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提示,继续观想太阳。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
  生:(齐答)感觉到了。
  师:好!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默写词语。)
  师:(巡视,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师:请大家抬头看黑板,跟她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师:(对那个板书的学生)“沧沧凉凉”你是用来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的感觉的?
  生:早上的太阳的感觉。
  师:哦!那么,不用说,“探汤”是用来形容中午太阳的感觉的,对吧?为什么?
  生:因为“沧沧凉凉”是比较冷的感觉,“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太阳要热,所以我这样写了。
  师:你怎么就断定“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呢?
  生:我看了课文的注释,知道“探汤”就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所以,探汤就是一种热的感觉。
  师:看得出,你的预习做得很充分、很扎实。你不但预习了课文,还预习了课后的注释,这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好的,请大家看黑板,把这四个形容太阳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齐读四个词语。)
  二、探日——“理”的寻思
  师:很好!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
  生:(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师: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倾听。)
  师: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了什么名堂?
  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1: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大家注意听了吗?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间相同的关系。大家看,第一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太阳的?
  生:从形状的角度。
  生:视觉。
  师:没错!从视觉的角度。那么第二对呢?
  生:感觉。
  师:确切地说,是触觉。第一对从视觉的角度写太阳,第二对从触觉的角度写太阳,这是它们之间相同的一面。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吗?(师环视课堂)哦,没有了。那好,请找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大一小,一凉一热。想一想,这四个词语怎么读,才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它们意思的相反。
  生:(朗读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大如车盖”、“如探汤”的重读和对“盘盂”、“沧沧凉凉”的轻读,强调了相反的意思。)
  师:读得真好!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四个词语。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读!一儿曰,日初出——(用手指示板书“车盖”,以下相同。)
  生:(齐读,重读)大如车盖。
  师:及日中——
  生:(齐读,轻读)则如盘盂。
  师: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
  生:(齐读,轻读)沧沧凉凉。
  师:及其日中——
  生:(齐读,重读)如探汤。
  师: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很好!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括号,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个括号。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生举手)不着急,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琢磨琢磨这样来分组的名堂。
  生:(默读课文。)
  师:谁发现这样分组的名堂了?
  生1:车盖和沧沧凉凉都是日初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都是日中时的太阳。
  师:(板书“日初出”、“日中时”)“日初出”时我们现在叫做——
  生:早晨。
  师:没错。“日中时”我们现在叫做——
  生:中午。
  师:问题来了!同样是在观察太阳,同样是在早晨观察太阳,一儿曰,日初出——
  生:(齐读)大如车盖。
  师:另一儿却曰,日初出——
  生:(齐读)沧沧凉凉。
  师:结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观察太阳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从视觉的角度观察,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观察,所以不同。
  师:太厉害了,真是一语中的啊!好的,同学们,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种现象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齐答)看到过。
  师: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那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这么说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对吧?来!我们再来读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这样,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我读提示语。准备!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生:(男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生:(女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是吧?
  生:是。
  师:那好,现在我把“车盖”和“盘盂”这两个词语给擦了,谁能在这两个空地方填上“远”和“近”这两个字?
  生:(上台板书,在原“车盖”处填了“近”,在原“盘盂”处填了“远”。)
  师: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没有异议,教师指着板书)一儿曰,我以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谁接着读一儿的话?因为——
  生:(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是因为,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好!这是一儿的观点。按照常理,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冷一些,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一些,对吧?
  生:对的。
  师:那好,我现在把“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擦了,你来填填“远”和“近”,会吗?
  生:(上台板书,在原“沧沧凉凉”处填了“远”,在原“探汤”处填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