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片断赏析之一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激趣入境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评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来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创作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生:(举手)请问作业可以等到下个星期交吗?
   师:大作家的创作还有时间限制吗?(学生欢笑)只要你认为成功了,不管多久,我都愿意等候拜读。
   学生创作。
   评析:不要求何时完成,开放了创作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发挥。

  总评: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文发表于《新作文》2003-5
  作者简介:徐吉华,男,28岁,任教语文。现任涑渎小学办公室主任,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师,金坛市十佳师德标兵,金坛市作家协会会员。撰写论文多次在《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研究》、《成才导报》、《班主任之友》、《常州教育》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