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穷中感受人性的力量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不写渔网,不写渔具,不写鱼竿,不写蜘蛛网。单单写“地扫得干干净净……”,再读。(生读句子)我们来看一看,地扫得干干净净写出了什么?
生:地面的干净。
师: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让人感觉到——
生:温暖
师:食具闪闪发亮,除了干净之外,还让我们感觉到了什么?(生:明亮)这房间里还有那么一些明亮的东西。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又是让人感觉那么——(生:温馨)。
师:同学们,桑娜的美好品质都体现在这一个一个细小的地方,托尔斯泰抓住了“温暖而舒适”这关键词语,细细写来,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非常简洁地写出了女主人的美好品质。
这是贫穷背后的希望所在,所以“温暖而舒适”;
而在西蒙家:
生:我读到的是“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从“蜷缩”和“紧紧靠在一起”我可以读出这个屋子里面十分得阴冷,母亲把自己的衣服和旧头巾盖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比桑娜家还要穷,他们连被子都没有。
师:你又一次发现了“穷”。
生:我能不能先给她补充一下再说下去。她说“他们紧紧靠在一起”,为什么要紧紧地靠在一起?因为他们太穷了,只能紧紧地靠在一起,要不然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生:“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们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这里“显然母亲在临时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说明母亲还是很爱他们的孩子的,这里看出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后面“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他们睡在稻草铺上,又盖着旧衣服,他们竟然还能睡得正香甜。
“静静靠在一起”和“伟大的母爱”,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也是穷苦者所具有的最令人企羡的财富和力量!尽管如此,对西蒙家的描述,却远没有桑娜家那般温馨,这是很值得考究的现象。教师因此提出了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问题:
师:……同学们,这段话当中,张老师留意到一个细节,我们来看“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你觉得这个母亲想要抓住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句子。毕竟是小学生,他们无法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双僵硬的手,而简单地以为西蒙想要“抓住自己的孩子”,“最后一次再摸摸他们”。而教师在此未置可否,而用另一个语文活动替代他内心呼之欲出的回答:
师: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写后,交流)
这一招“还原”,配合之前对桑娜“忐忑不安”的讨论,愈加体现出作为穷人的母亲,西蒙内心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助挣扎。因此,师生在此处所做的,实在是一种令人心碎的讨论。而当教师将四处描写孩子“睡”的内容置于幻灯片中,并伴以淡淡忧伤而温暖的背景音乐时,更让人在动荡与静穆、苦难与希望的反衬中理解了贫穷及其力量,并将这种理解沁入了人的灵魂,达致一种对人性的多维解读。
值得指出的是,文中西蒙之死是研析整篇故事时无法绕开的关键点。依我的理解,唯有西蒙这位母亲的死,方显得贫穷底下“爱”的伟大;也唯有她的死,方有了桑娜那“静静靠在一起”的“冲动”决定。事实上,西蒙的死,虽然悲惨,但并非令人恐惧。正如托翁自己说的那样:“如果人能够把自己的幸福置放到他人的幸福中,就是说爱他人胜过爱自己,那么死亡就不再是生命和幸福的终结,像只为了自己而活着的人所觉得那样。”于是,我们可以说,西蒙虽死,而其意识和精神仍在。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祖庆君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意亦不言自明。课堂内,师生成功地将西蒙“唤醒”、“复活”,正是为了一种爱之力量的传递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读原文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西蒙的悲剧,是否便是桑娜的明日?这个念头令人十分惶恐。即便西蒙的死充满着对孩子的无穷的爱,但她那双冰冷僵硬的手,还是使我们对生活的未来忧心忡忡。而能终结这种恐惧的,按我个人的理解,正是桑娜在她家的出现,以及她虽“忐忑不安”但又异常坚决地将两个孤儿抱回家的行为。可以说,桑娜的行为,终结了“贫穷”者无望的挣扎,而突破成为一种人性的高贵力量,并使得这一作品被赋予了明亮的色彩,走向了“温暖而舒适”的“家”。
这即是《穷人》这一故事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而祖庆君在课堂内的艺术演绎,亦使得这一财富,偷偷地植入到孩子们的生命之中,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股力量。
三、作为经典艺术的力量传承
在本堂课的“预热板块”中,祖庆君与孩子们一同讨论了莫言的《红高粱》,指出张艺谋的改编“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到了第一板块(《穷人》溯源)时,则更点明了文学史上的一个事实,即托尔斯泰对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的改编,赋予原作以更强大的生命,并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
是的,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相信托尔斯泰在阅读雨果的诗歌时,是带着他自身对于贫穷、对于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的,因此,他的改编创作,使得这一作品超越了对穷人们生活状态的朴素同情,而以一种人性固有的美的高度,进行着力量的传递,并影响着不同背景的人们,从而使得这一作品具有了人类普适意义上的价值,最终成为经典财富,为人类所共享。诚如托翁自己说的那样:
艺术的使命就是“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就在于这样使个人与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1]
那么,我们在研习祖庆君的课堂之后,也可以近似地得出结论:他的课堂,因为融入了他自身的艺术发挥,而将这一财富为更多的读者所享用,并“融合”了更多的人,使他们即便不是“穷人”,也从中体悟出贫穷之于人类的影响,体悟出随贫穷而共生的人性美。
所以说,一堂优秀的课,它既是艺术的,也是道德的。
--------------------------------------------------------------------------------
[1]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14卷[M].陈燊,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穷人》教学反思之二
下一篇:语文课堂:一切为了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起来"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