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幽叹 英雄悲愐——《蜀相》解读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历史是一部厚厚的典籍,翻阅其中,心神激荡,开启明智。让我们回眸历史,走近那些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去潜心体味他们曾拥有的意气风发和无奈感伤。今天,我教材解读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板块“抒怀”的第一课《蜀相》。我想把它放在本板块的第一课,一个是因为它是同板块的三篇抒怀诗中年代最早的,二是因为它是是杜甫的名篇之一,从文学价值讲,《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从思想内涵讲,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词,又是挽歌,紧扣本板块主题,所以把它放在本单元开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从整本教材看,它自然顺承了上一组课文《童年》又紧密联系着下一组课文《小英雄的故事》,其间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引领和渗透的作用不可言喻。正是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而人类也就有所寄托,使历史随岁月延续于无穷。它激发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
  一、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情怀。
  这首诗是杜甫在上元元年春天,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遥隔526年,作者来到凄凄寂寥的武侯祠,轻轻唤了一声“蜀相”,五味杂陈。“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诗人杜甫是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同时准确的暗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政治家诸葛亮的自况,抒发个人忧国忧民之心难以得偿所愿的愤懑与感慨。读罢诗作,诗人那份壮志难酬的拳拳爱国之心、个人理想抱负的未果之意让人刻骨感怀,这是文本承载的人文教育内涵,除此以外,诗人采用的情景交融、叙事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学习收纳的要点。诗中的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情感,正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精辟而凝炼的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
  二、细嚼文字,触摸语言温度。
  诗的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因而首联是起,颔联是承,章法自然。紧接着写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睹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和事作了铺垫。五六句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一首诗中有如此暗藏绮思的设计,又有诸多精妙词句的点染,理应引领学生品味咀嚼。记得列奥.施皮泽说过:“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为此教学中,设问:读完这首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何处体会出来的?以此为主线,让学生在解词析词中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一腔忧国感念之情。
  三、多元朗读,升华情感
  诗人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这份复杂深沉的情感应通过朗读来体悟,所以我设计了多处渲染引读、设问接读等多种方式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其实,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语境还原,因此,要读出词语的温度、厚度和质感,唯有此,学生才能逐步走进词语所表达的意境中。如在体会首联时,我这样设问:作者在盎然的春意中来到寂寥的武侯祠做什么?诗中哪个字能告诉你答案?学生会敏锐地捕捉到“寻”字,此时,再追问,寻是什么意思?从这个字中你可以读出怎样的情感?理解过后,渲染引读:诸葛武侯曾建立奇功,统帅三军,北定中原,立下赫赫战功,为世人所称颂,可如今,武侯祠内,虽碧草萋萋,黄鹂婉啼,却已空无一人,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诗人的落寞。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可却命运坎坷,但无论多艰难的生活,无论多不公的对待,他却不改一腔赤诚,忠贞为国,可敬,可叹,请你把所想、所思写下来,或歌颂,或吟咏,在文字的轻盈飞舞中让我们铭记下这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