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颂》教学参考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9.饮食文化

  [板块说明]
  在华夏文明中,饮食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板块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分别选取了《豆腐颂》《说吃》和《中国茶》三篇课文,赞颂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平民”食物、列举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一些恶习、概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知中国的饮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能客观地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了解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本板块的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体会语言文字,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希望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比较、辩论等,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引起深深的思考。

                9—1 豆腐颂

  教材分析
  《豆腐颂》这篇课文以“赞颂”为文章的基调,介绍了平民化的食品——豆腐。文章首先以“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一句开头,概括地介绍了豆腐可“做汤做菜”,可“配荤配素”,可“苦辣酸甜,随心所欲”。文章以“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的排比句式一气呵成,具体写出了豆腐的特点,表现出赞美之情。文章的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豆腐可以和哪些食品配制成菜肴,吃豆腐做的菜肴有什么样的感受。“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着本体”一句,把豆腐比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方面写出了豆腐可以做成许多种菜肴,另一方面写出了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3自然段介绍了豆腐的营养价值。“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一句谚语,概括地写出了豆腐的食用价值。接着从豆腐所含的植物性脂肪、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钙质等对人的健康的重要作用,具体写出了它的作用。第4自然段介绍的是豆腐的发展历史。在这段里,先说明豆腐是汉文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然后说明在宋代逐渐在百姓中普及,最后介绍从清代开始豆腐扩及上层社会,成了帝王餐桌上的菜肴。第5自然段讲的是与豆腐有关的文化。章回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美貌的贫家女的称呼,以豆腐对为官廉洁的官员的评价,都体现出豆腐与我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第6自然段讲的是豆腐烹调的高手麻婆以及她的烹调技艺和这道名菜的形成原因。课文最后一段,以“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呼应文章的开头,以豆腐“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总结了全文,洋溢着对豆腐的赞美之情,流露出对豆腐的喜爱之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体会本课所表达的对豆腐的赞美之意。
   4.认识课文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练习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段话。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了解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为学习课文积累感性的知识。
  2.制作相关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11个,其中“椿”“脂”是翘舌音,“佐”“臊”是平舌音。“脂肪”一词的读音容易读错,要注意纠正。要求会写的字中,“腐”在与“豆”字组成词语的时候读轻声,它是半包围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烫”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火”字,不要写成“大”字;“脂”“肪”这两个字都是“月字旁”,注意与“指”“访”“防”的区别;“孕”字上半部分是一个“乃”字,不要写成“女”字;“钙”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不要再多加一笔。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以赞颂豆腐为表达基调的,所以,不论是豆腐能做成哪些菜肴,还是讲它的历史与发展,不论是介绍与它有关的文化,还是讲有着高超豆腐烹饪技术的麻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流露出的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重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对于豆腐的介绍说明较多,但是,谚语、成语以及排比句式的恰当运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学习表达。
  3.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引导学生阅读第2至第6自然段,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总结出课文是从5个方面来具体赞颂豆腐的。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怎样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的。课文围绕豆腐的特点来赞美豆腐,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不仅概括地讲豆腐的特点,而且善于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并且表达出赞颂的思想感情。例如,第2自然段,开始先概括地讲了豆腐可以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做成各种菜肴,接着列举生活中事例作具体说明,这样表达不但自然而且真实,而且源于生活的事例令人信服。结尾一句巧妙的比喻,更突出了对百尝不厌的豆腐的喜爱与赞美。课文的第3自然段讲的是豆腐的科学价值。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段的时候,可以结合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来了解这一段的内容和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这两段课文,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讨论这两部分内容课文的异同,从而认识到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这一观点。理解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认识豆腐是平民的,因为它是大众化的食品;但它并不平凡,它能与许多食品搭配成味道更佳的菜肴;它以极高的营养价值,成为老幼皆宜的食品;豆腐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更体现出它的不平凡,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豆腐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深受欢迎。这些都是豆腐的不平凡之处。
  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想方设法:想尽办法。
  遐迩:远近。
  孤苦无依:孤独凄苦,无依无靠。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安排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安排在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问题的正确与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结尾说:‘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豆腐的特点,并融入对豆腐的赞美之情,这就是本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具体的事例,再体会它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具体的事例有:豆腐可以和各种食品配成佳肴;豆腐是“植物肉”;豆腐最早是平民百姓的食品;豆腐在中国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中国的普通百姓。豆腐的不平凡之处,可参看“阅读教学(3)”的提示。
  “讨论:认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在表达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个练习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认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先概括出豆腐的特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具体说明。
  (2)拓展与运用
  “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你能搜集萝卜或姜的相关资料,再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说明这则谚语吗?”这是学习本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进行片断练习。要完成这个练习,首先要搜集关于萝卜和姜的资料,再根据“不用大夫开药方”一句筛选材料。完成片断练习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开层次提出要求,一部分可以仿说(仿写),完全仿照课文的叙述样式来说(写),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可以选择其他构段形式来说(写)。
  “请你展开调查,了解与豆腐有关的菜名、菜肴以及做法,体会‘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这是一个调查的内容,如果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理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如果课后请学生搜集材料,要适当安排交流的时间,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百尝不厌’一词中的‘尝’可以换成‘看’或‘听’,组成另外一个词语。你换一换,并用它写一句话。”这是写话练习,“百尝不厌”可以换成“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用“百看不厌”造句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美丽的景色、美好的画卷、优秀经典的书籍或影片等,用“百听不厌”造句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优美的音乐,神奇而富于变化的、充满感情的、能唤起自己美好回忆的童话、故事、传说、英雄或模范人物的事迹等。